老北京小吃的名字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既有民間傳說,也有民族融合、宮廷御膳的影響。
當(dāng)然,味道么,有時候和杭州有一拼。
1. 褡褳火燒
因其形狀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一種搭在肩上的布口袋)而得名。
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由順義來京的姚春宣夫婦在東安市場擺攤售賣,后發(fā)展成瑞賓樓的招牌小吃。
2. 驢打滾兒
傳說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游玩時,御膳房太監(jiān)小驢兒不慎將豆面糕掉進(jìn)面缸,李蓮英靈機(jī)一動稱其為“驢打滾”,從此流傳。
本名“豆面糕”,制作時需在黃豆面中滾一圈。
3. 炒肝兒
炒肝的炒,并非“炒”制,而是滿語“湯少燴煮”之意,源于滿族殺豬祭神后燴食下水的習(xí)俗。
最初由會仙居改良自“白水雜碎”,去掉心肺,勾芡后得名“炒肝”。
4. 灌腸兒
最早源于明代宮廷,用豬腸灌入淀粉、肉末油炸,后演變?yōu)榧兊矸酃嘀疲蛐嗡颇c而得名。
清代稱“炸鹿尾”,因滿族用淀粉仿制鹿尾風(fēng)味。
5. 豆汁兒
遼國民間飲品,乾隆年間引入宮廷,因發(fā)酵后酸味獨特,成為北京平民早餐標(biāo)配。
老北京人在熬制豆汁時,會將綠豆淀粉濾出制作粉條等,剩余的汁水經(jīng)發(fā)酵后就成為了豆汁,因主要原料是綠豆且呈汁液狀,所以叫“豆汁”。
不過挑戰(zhàn)之前一定慎重,有網(wǎng)友稱其為“液體臭豆腐”、“靈魂出竅湯”。
6. 鹵煮火燒
“鹵煮”指以豬下水(豬腸、豬肺等)為主要食材,經(jīng)鹵汁長時間燉煮的烹飪方式;
“火燒”作為中國北方常見的傳統(tǒng)面食,其名稱直觀源于制作工藝與外觀特征:通過面粉發(fā)酵后揉制成型,經(jīng)鍋烙或爐烤至外皮焦脆、內(nèi)部蓬松,過程中面餅受熱膨脹,表面會形成裂紋或鼓起,仿佛“被火燒烤而熟”,故得名“火燒”。“
▲蘇造肉
鹵煮火燒的起源與清代宮廷菜“蘇造肉”密切相關(guān)。蘇造肉本是用五花肉加香料鹵制的昂貴菜肴,相傳由乾隆年間蘇州廚師張東官傳入宮廷,后流入民間。
至光緒年間,由于五花肉成本高,民間廚師改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和豬下水(腸、肺等)替代,經(jīng)過鹵煮加工后搭配火燒食用,形成了最初的鹵煮火燒。
7. 艾窩窩
相傳乾隆年間,香妃入宮后思念家鄉(xiāng)飲食,其丈夫做了江米團(tuán)送進(jìn)宮中,太監(jiān)問其名字,丈夫因姓“艾買提”,便脫口而出叫“艾窩窩”。
還有說法稱其明代時為帝后所喜食,稱“御艾窩窩”,后傳到民間,不敢說“御”,故稱作“艾窩窩”。
8. 油炸鬼(焦圈)
原稱“油炸餜”,因北京方言“餜”代表點心的統(tǒng)稱,讀如“鬼”而得名。另傳為諷刺秦檜(“油炸檜”諧音)。
焦圈的稱呼,則是因其形狀呈環(huán)形,小巧玲瓏,色澤深黃,炸制后外皮焦香酥脆,因外形似“圈”且口感“焦”脆而得名。
傳統(tǒng)配豆汁兒,舊時還有“長炸餜”“甜油餜”等變種,現(xiàn)已少見。
9. 爆肚
源于清代回族小吃,因羊肚快速焯水(即指“爆”)后蘸麻醬食用得名,曾是京劇名伶梅蘭芳的最愛。
10. 面茶
由蒙古族奶茶演變,滿族去掉奶成分,改用小米面糊,即將奶茶改為面茶,因此而得名。
一般撒芝麻鹽調(diào)味,講究“轉(zhuǎn)碗吸溜”的喝法。
11. 糖耳朵
因形狀酷似人的耳朵,且制作過程中會裹上一層糖或蜜,吃起來香甜可口,所以被稱為“糖耳朵”,又稱蜜麻花。
12. 羊蝎子
據(jù)說,清朝康熙年間,一次蒙古奈曼部的王爺打獵回府,突然被一陣奇異的香味所吸引,派人打聽,原來是府里新來的廚子正在煮羊脊骨。
王爺趕緊讓人呈上享用,贊不絕口。因為整條羊脊骨的形狀像是一只張牙舞爪的蝎子,于是被命名為“羊蝎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