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24.43億元打造的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在試營業四年后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績單:累計虧損超10億元,而唯一實現盈利的項目竟是停車場。這座曾被寄予厚望、志在成為”文化旅游新標桿”的仿古建筑群,如今卻淪為無人問津的”空城”。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盲目跟風、決策失誤與業態同質化等問題,不僅是個案,更暴露出當前文旅項目建設領域的普遍性亂象。
在全國范圍內興起的”古城古鎮熱”浪潮中,大庸古城于2016年開工建設。占地約500畝的仿古建筑群,從規劃之初就陷入同質化困境。青磚灰瓦的商鋪、千篇一律的仿古街巷,與國內數百座古城古鎮高度相似。行業數據顯示,全國已建成的古城古鎮類項目中,超70%處于虧損狀態,真正盈利的不足10%。當西安大唐不夜城、麗江古城等頭部項目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后,后續跟風項目往往因缺乏獨特文化內核與差異化定位,陷入”建成就閑置”的惡性循環,大庸古城便是其中典型。
從項目運作來看,大庸古城的失敗早有端倪。項目運作主體張家界大庸古城發展有限公司,其母公司為市管上市企業張家界旅游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張家界市政府國資委。調查發現,該項目在”研究和策劃沒有搞透”的情況下倉促立項,建設過程中”邊建邊改、停停改改”。審批流程存在漏洞,工程超概算嚴重,建設周期大幅延長;相關職能部門對項目可行性研究、業態規劃等關鍵環節監管缺位,導致項目建成后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作為政府背景項目,規劃建設更多體現行政意志,缺乏充分的市場化論證,立項時過于關注政績展示,忽視商業邏輯。這種”拍腦袋決策+行政化推進”的模式,注定了項目的失敗命運。
在業態運營方面,大庸古城同樣面臨嚴峻挑戰。除《遇見大庸》沉浸式演出和另一小型體驗項目外,其余業態主要為商業街區和客棧酒店。這種高度依賴”門票+商鋪租賃”的傳統模式,在文旅消費升級的當下已難以滿足游客需求。核心吸引力不足,《遇見大庸》演出在競爭激烈的張家界演藝市場中缺乏優勢;體驗場景同質化,商鋪業態與全國多數古城并無二致,缺乏在地文化特色;客流導入能力弱,試營業四年間日均客流量不足2000人,僅為張家界核心景區天門山的5%,難以支撐商業生態。2021-2024年累計10.2億元的虧損,與停車場800萬元的年收益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出項目商業邏輯的根本性缺陷。
大庸古城的困境為地方政府與文旅企業提供了深刻教訓。首先,應摒棄政績工程思維,建立”市場需求導向”的決策機制,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減少行政過度干預。其次,要深耕文化差異化,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基因,避免簡單復制”建筑外殼+商業堆砌”的模式。再次,構建復合業態生態,借鑒成功案例的多元化經營模式,提升游客停留時間與消費頻次。最后,強化全周期監管,建立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的全流程監管體系,防止”重建設輕運營”導致的資源浪費。
目前,大庸古城已啟動破產重整程序,其命運引發了業界對文旅項目投資邏輯的深刻反思。在文旅融合與消費升級的新時代,唯有擺脫跟風復制的思維定式,回歸”文化為魂、運營為骨”的本質,才能避免更多文旅項目陷入”耗資巨大、建成即閑置”的悲劇,實現可持續發展。
商務新聞網時評 ■ 李彬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