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81年被法國天文學家皮埃爾·梅尚首次記錄以來,草帽星系(Sombrero Galaxy,M104)以其獨特的寬邊帽形態成為天文史上最著名的星系肖像之一——中心明亮的核球被一圈濃密塵埃環包裹,恰似一頂墨西哥草帽漂浮于宇宙虛空。
然而當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2024年底將它的中紅外儀器(MIRI)對準這片天域時,天文學家目睹了一場認知顛覆:那個延續了二百余年的標志性巨球,竟在鏡頭中神秘消失了。
在哈勃太空望遠鏡傳回的經典可見光圖像中,草帽星系呈現出清晰的“帽子”結構:中央是明亮的球狀核球隆起,外圍環繞著寬闊的塵埃環帶。
這一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公眾心中宇宙之美的象征。然而韋伯望遠鏡發布的中紅外圖像卻展現了一個震驚的畫面。
其核球結構完全消失,原本被塵埃遮蔽的光滑內盤首次顯露,外側塵埃環的內側浮現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小型塵埃盤。
這一戲劇性轉變使星系整體從“草帽”變為了“箭靶”形態。原因何在?紅外波段的穿透力揭曉了答案。
韋伯望遠鏡工作在近紅外與中紅外波段(1-28微米),這些長波長光線可穿透可見光無法逾越的星際塵埃,直接揭示被遮蔽的恒星與結構。
而哈勃可見光圖像中的“核球”實為錯覺——那只是被塵埃反射和散射的可見光在星系赤道面的集中輝光。一旦移除塵埃的濾鏡,核心的真實結構便水落石出。
韋伯的敏銳視力甚至超越了前輩紅外天文臺。對比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草帽星系紅外圖像(塵埃環呈現平滑外觀),韋伯的中紅外儀器以高出10倍的分辨率首次揭示出環內復雜的團塊結構——如同將一團均勻棉絮拆解為縷縷絲絮。
韋伯不僅重新繪制了草帽星系的輪廓,更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解析了塵埃環的精細構造。
其MIRI儀器在塵埃團塊中探測到了多環芳烴(PAHs)的信號——一類由碳原子構成的復雜有機分子。
這類分子通常存在于恒星形成區,是新生恒星紫外輻射激發周圍物質的產物。然而草帽星系卻展現出令人費解的矛盾。
塵埃結構復雜程度暗示活躍的恒星形成溫床,實際恒星形成率極低,每年僅產生不足1個太陽質量的恒星。
相較于銀河系每年約2個太陽質量的恒星誕生率,或M82星系每年20個太陽質量的爆發,草帽星系近乎處于“停滯”狀態。
這種矛盾暗示著該星系可能經歷了一次劇烈的星系合并事件,在擾動中形成了復雜的塵埃結構,但其氣體儲備已在演化過程中消耗殆盡,無法支撐持續的造星活動。
草帽星系中心潛藏著一個宇宙巨獸——質量相當于90億個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
這一質量遠超銀河系中心黑洞(約400萬太陽質量),本應釋放出耀眼光芒。然而韋伯的數據卻將其歸類為“低光度活動星系核”(LLAGN)。
該黑洞吸積物質的速度極為緩慢,產生的噴流規模微小,如同一只沉睡的巨獸,僅以微弱呼吸維持存在。
這種溫和特性與草帽星系整體的低活躍度一致,暗示該星系已步入平靜的演化晚期。
在草帽星系的引力疆域內,韋伯還捕捉到約2000個球狀星團的蹤跡。
這些由數十萬至百萬顆古老恒星組成的球狀集合體,如同天然的時間膠囊:內部恒星幾乎同時形成于百億年前,成員恒星質量各異但化學成分相似,成為研究恒星演化規律的完美實驗室。
更令人驚嘆的是,在草帽星系的光芒之后,韋伯鏡頭捕捉到了深空中散布的無數背景星系。
它們形態各異,色彩紛呈——藍色暗示活躍的恒星形成,紅色則屬于年老恒星主導的橢圓星系。這些顏色差異成為天文學家測量距離、追溯演化的解碼密鑰。
韋伯對草帽星系的觀測僅是它科學使命的冰山一角。其揭示宇宙奧秘的能力引發全球天文學界的激烈競爭。
截至2024年10月15日,韋伯第四觀測周期共收到2377份觀測提案,申請總時長高達78,000小時,而實際可用時間僅約8,600小時——超額認購率高達9:1,創下望遠鏡運行以來的歷史紀錄。
這些數據在獲取后將通過米庫斯基太空望遠鏡檔案(MAST)向全球開放,讓韋伯之眼真正成為全人類的宇宙之窗。
從哈勃的“草帽”到韋伯的“箭靶”,這一形態轉變不僅是技術進步的注腳,更是人類認知演化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