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河報報道,近日,美方有關官員和媒體稱,中美已就落實日內瓦共識的框架達成了補充諒解,中國將加快向美國出口稀土,美方相應取消對華有關限制措施。商務部發言人表示,在中美兩國元首共識指引下,雙方經貿團隊于近期在倫敦舉行經貿會談,就落實兩國元首通話重要共識和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框架達成原則一致。倫敦會談后,中美雙方團隊保持著密切溝通。近日,經批準,雙方進一步確認了框架細節。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美方將相應取消對華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特朗普(資料圖)
但是,美方最掛念的“稀土”這事兒,結果卻沒能如愿以償。中國作為全球稀土資源的核心產地,儲量占比高達48.89%,近乎占據全球稀土“半壁江山”;相比之下,美國本土稀土儲量僅數百萬噸,與中國的規模差距懸殊,難以滿足其龐大的工業需求。尤為關鍵的是,中國在稀土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形成了絕對優勢。特別是在加工產能與精煉技術領域,全球中重稀土的工業化轉化幾乎完全依賴中國體系其他國家即便擁有稀土資源,也需依賴中國的技術實現價值轉化。
白宮曾表示,可以與中國進行“芯片換稀土”的“交易”。只不過,美方具體拿什么東西來“換”,暫時還不清楚。 雖然也有聲音認為,中美短時間內可能無法達成更多共識、彌合所有分歧,但這對中美關系乃至全球依舊是一個積極信號。畢竟中國一直強調的都是,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希望美國能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即便我們都清楚這很困難,但也要嘗試去努力。正如中方所說的那樣,對美國要聽其言觀其行,我們需要看到美方真正做對中美關系有益的事情。
其實,為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美國近年來多管齊下:通過政策扶持本土企業、拉攏烏克蘭等國構建多元供應網絡。然而,受制于技術瓶頸與產能缺口,實際推進舉步維艱。美國相關部門分析顯示,即便投入巨額資金,至少需10年才能部分緩解依賴,且全面替代中國稀土供應仍無可能。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號稱“打破中國壟斷”的馬來西亞工廠,其產量僅占全球需求的3%。
美方之前想用芯片換稀土(資料圖)
外界常認為中國能在稀土上“卡脖子”,但這一說法并不準確——稀土資源并非中國獨有,美國也有大量儲備。真正的關鍵,是中國在稀土產業鏈和加工能力上的統治地位。即便他國擁有資源,若無中國完備的加工體系,也難以實現高價值轉化。正因如此,中國對稀土領域的嚴格管控,包括防范技術外泄,都是維護產業優勢的必要舉措。
美國與多國開展的稀土合作談判,也因產業鏈配套不足、加工技術依賴等問題,始終難以形成有效產能,分散供應風險的目標難以實現。” 中國手中這張牌堪稱“工業維生素”,牽動美國國防、電子、新能源的每一根神經。但歷史警示我們,單純資源牌亦有軟肋——國際博弈史上,資源出口國被“用完即棄”的教訓,可以說比比皆是。實際上,未來棋局已明,我們對此要有精準把控。美國的“稀土焦慮”不會消散,然其策略或如盧特尼克所言——廣簽十國協議,化整為零分散風險。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方已通知國內的稀土行業公司,向官方提交掌握稀土專業技術的員工名單,并且一些專家被要求上交護照,其出國旅行都需要申請批準。中方的新措施對美西方“釜底抽薪”。盡管美歐試圖推動本土開發并施壓中國放寬限制,但受制于中國在加工產能與精煉技術上的絕對優勢,突破絕非易事。在此背景下,中國管控技術外流,既是鞏固產業優勢,也是維護企業核心利益。
盧特尼克(資料圖)
綜合來看,現在中美間的貿易爭端,稀土問題將是關鍵。在西方的敘事中,中方利用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將稀土“武器化”,這一說法嚴格來說只對了一半。在稀土加工領域,中方確實掌握著全球稀土產業鏈的主導權,尤其是在中重稀土加工方面,全球產能幾乎都來自中國,但官方從來都沒說要將這一優勢“武器化”。 加強對稀土的出口管制,是為了讓稀土回歸應有的價值,過去中方未整合國內稀土產能,導致稀土如此珍貴的資源賣成了白菜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