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錢穆在《人生十論》里寫過:“財貨者,人生之器用,非人生之根源。然器用匱乏時,根源亦難枝繁葉茂。”
這話初聽像文縐縐的道理,等見過太多在錢眼里打轉的人就懂了——沒錢的人不是沒機會,是藏在骨子里的習慣早把路走窄了。
老話說“窮有窮相,富有富態”,這三種特征就像刻在腦門上的字,藏都藏不住。
一、“消費全憑心情爽”:掙三千花五千的人,錢包永遠在“裸奔”
這種人掙錢像擰水龍頭,花錢像開閘放水。我前同事小李月入六千,卻月月超前消費:發工資先買最新款手機,周末必去網紅餐廳打卡,信用卡賬單比工資還高。老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他總說“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可三年過去存款還是零,上次租房押金都湊不齊。
更絕的是我老家鄰居小王,娶媳婦時借了十萬彩禮,轉頭就給媳婦買了兩萬塊的包,說“不能委屈了她”。結果孩子出生后連奶粉錢都要賒賬,丈母娘指著鼻子罵他“不會過日子”。這就像《增廣賢文》里講的“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沒錢的人最缺的不是掙錢能力,是“量入為出”的算計。你看那些兜里比臉干凈的人,十有八九是把“及時行樂”當成了“及時揮霍”。
二、“機會來了我先躲”:怕這怕那的人,窮得理直氣壯
沒錢的人大多有顆“玻璃心”,聽見掙錢就怕“被騙”。我表哥早年有人拉他合伙開快遞點,他猶豫半年:“萬一賠了咋辦?”結果人家現在開了三家分店,他還在工廠擰螺絲。老話說“窮則變,變則通”,可他總說“穩穩當當過日子就行”,穩著穩著就把自己穩成了“窮釘子戶”。
我同學更離譜,單位派他去外地拓展業務,多拿提成不說還能升職,他卻找借口“孩子小走不開”。現在當年跟他一起進公司的人都成了主管,他還是基層員工,逢人就嘆“我沒那發財命”。這就像《莊子》里講的“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沒錢的人不是看不見機會,是被“怕失敗”的思維困住了。老輩人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話雖糙,卻道破了真相:連試都不敢試,哪來的錢?
三、“圈子越混越低端”:跟窮朋友抱團取暖的人,早把財路堵死了
沒錢的人最愛待在“舒適圈”里扎堆。我樓下張叔退休后天天跟老哥們兒搓麻將,有人勸他擺個早餐攤,他說“跟你們聊天比掙錢開心”。結果老哥們兒里有個愛占小便宜的,總找他借煙借酒,現在張叔退休金都不夠隨份子。老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跟天天抱怨“錢難掙”的人混,自然學不到掙錢的法子。
我前同事更典型,加入了個“省錢摳門群”,每天研究怎么蹭商場試吃、怎么搶超市臨期食品,還覺得自己“特會過”。有次群里有人分享“兼職刷單被騙經歷”,他還跟著吐槽“現在騙子太多”,完全沒想過正經找個副業。這就像《論語》里講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沒錢的人要是總在“窮圈子”里打轉,聞著聞著就習慣了窮味。
四、破窮局先破習慣:老祖宗的智慧里藏著“翻身密碼”
錢穆先生說“器用匱乏時,根源亦難枝繁葉茂”,想擺脫沒錢的窘境,得先砍斷這三根窮根。消費上學會“記賬”,老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先知道錢花在哪,才能知道哪不該花;思維上別怕“試錯”,就像《周易》里講的“窮則變,變則通”,摔幾個跟頭總比窮一輩子強;社交上跳出“窮圈子”,哪怕每周認識一個“搞錢”的朋友,也比跟老哥們兒抱怨強。
說到底,沒錢的人不是命不好,是被“消費無度、怕事畏縮、圈子固化”這三個特征捆住了手腳。老輩人常說“天道酬勤”,但勤不光是賣力氣,更是勤琢磨、勤改變。你看那些后來掙到錢的人,哪個不是先把這三個窮特征掰碎了、揉爛了,才走出了窮坑?畢竟《道德經》里早就講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有錢,先從改習慣開始——不然就算天上掉餡餅,你也得有接得住的盆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