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網(wǎng)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說,自己把孩子從國際學校退出來了,轉去公立小學,在此之前,他家為了孩子,一年可以砸?guī)资f。
除此外,網(wǎng)友還說,自己曾為了孩子的小升初排隊通宵、報滿一整個暑假的補習班、每月光英語外教課就上萬元。
可現(xiàn)在,她選擇了降級育兒了,理由是,沒必要了,考得好又怎樣?最后不還是幾千塊月薪?
這句話讓很多人陷入了沉默,換句話說,中國家長,真的不雞娃了嗎?
幾年前,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上的投資,是咬牙也得上。
國際學校、私立小學、課外補習班、鋼琴美術舞蹈輪番上陣,甚至還得安排周末一對一輔導。
寒暑假更別提了,幾乎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雞娃,幾乎成了一種全民默認的育兒姿態(tài)。
“別人家孩子在努力,你憑什么放松?”這句話,很多孩子從小聽到大。
但現(xiàn)在,不管是朋友圈、還是家長群,慢慢會發(fā)現(xiàn),有一種變化正在悄然發(fā)生。
有人退掉了私立學校,有人砍了孩子的興趣班,還有人干脆放棄全托,讓孩子早點回家。
很多人不再把孩子成績看得那么重了。
有人說:“她考60還是80對我影響不大了”,也有人說:“雞飛狗跳這么多年,結果也沒見孩子比別人優(yōu)秀多少”。
比起追求贏在起跑線,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想明白一個道理,孩子這輩子能否幸福,未必和小時候報了多少班、拿了多少獎狀成正比。
雞娃多年,很多家長突然醒了。
其實這場教育消費的降級潮,并不是真的家長們變得懶惰或不負責了,而是他們終于開始算一筆現(xiàn)實賬。
過去,大家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覺得砸下去的錢和努力,一定能換來體面的未來。
可現(xiàn)在一看,卷了十幾年,孩子進了名校,畢業(yè)后也只是掙個五六千。
留學回來,照樣投簡歷,還是得擠進打工大軍,甚至有些人本科是清北,畢業(yè)后選擇送外賣、當up主。
那些被稱作“別人家孩子”的天之驕子,如今也只能回歸一個普通人的命運。
中產(chǎn)家長看著這些案例,怎么可能不開始反思?
他們意識到一個現(xiàn)實,教育并不是一場穩(wěn)賺不賠的投資。更何況,教育的產(chǎn)出也早已不是幾十年前那種“讀書就能翻身”的路徑。
特別是過去三年,因為經(jīng)濟下行,很多家長本身也承受著生存壓力,再看孩子教育開銷這塊,自然會更加理性。
省下的錢,可以去旅行、提升自己、買點穩(wěn)妥的理財產(chǎn)品。
畢竟為孩子的未來留個底,比現(xiàn)在拼死拼活地卷,似乎更現(xiàn)實、更溫和。
當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在“降級”。
在浙江、江蘇、廣東這些傳統(tǒng)教育強省,雞娃氛圍依然火熱,各種裸分黨、學霸家庭依然層出不窮。
家長一個比一個拼,甚至有人凌晨三點還在研究奧數(shù)題,仿佛只要停下腳步,孩子就會輸一代。
所以現(xiàn)在的育兒圈,出現(xiàn)了很鮮明的分化,一邊是開始松綁的家長,另一邊是加倍加碼的家庭。
歸根結底,是家庭認知結構的不同。
有的家長已經(jīng)意識到孩子的教育路徑需要多元,不再只盯著985、211。
而另一些家長仍然深信分數(shù)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
但現(xiàn)實是,后者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國家對于課外培訓的整頓,教育公平的逐步推進,其實都在給卷王們敲警鐘,教育資源越來越向普惠傾斜,單靠拼家底、砸錢買資源的路徑已經(jīng)越來越難走得通。
所以,表面上是“教育消費降級”,其實是社會教育價值體系正在悄然轉向。
不再是砸錢換未來,而是給空間看成長。
這波降級,說白了,是家長開始放下對孩子的過度控制。
越來越多家長不再執(zhí)著于成績單,不再把孩子的人生當成自己未竟夢想的延伸,而是愿意相信,孩子也有自己的節(jié)奏。
有家長說,把孩子送回普通學校后,一家人都輕松了。
孩子放學能自己在家寫作業(yè),大人下班還能一起吃頓飯,少了雞娃,多了陪伴,家里反而更有煙火氣。
有家長說,不想再為“別人家孩子”焦慮了,反正也比不過,干脆專注搞好自家小日子。
還有家長說,與其把錢扔給教培機構,不如提前存點養(yǎng)老金,等孩子長大了,自己能活得體面點,至少不靠他們養(yǎng)活。
這是一種轉變,也是一種覺醒。
他們終于懂了,教育不該是焦慮的根源,而是生活的養(yǎng)料,而且好的人生,從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被呵護著長出來的。
今天的教育降級,其實是從盲目砸錢走向理性投入,是從集體焦慮回歸個體節(jié)奏。
不是家長躺平了,是他們終于放下了望子成龍的執(zhí)念,愿意讓孩子像一個完整的人去成長,而不是一臺考試機器。
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制造成功模板,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活出自己的模樣。
那些勇敢做出改變的家長,他們沒有輸,相反,他們可能正在為下一代打開另一種更寬闊的未來。
未來的教育,不一定靠卷就能贏,可能靠的是松弛養(yǎng)。
真正的勝利,不是分數(shù)的高低,而是你陪孩子走過的日子,是他們眼中有光、心里有愛、腳下有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