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永昌源:本文創作于1991年),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姚新一同志,在抗日的烽火中英勇犧牲,年僅32歲,他短暫的一生,壯懷激烈、耿耿丹心,為中國人民抗日救國事業做出了貢獻。
(一)
姚新一,滿族(永昌源:佛滿洲鑲藍旗一牛錄,他塔拉氏),原名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字瑤圃。1936年底,化名姚新一,姚諧音瑤,新一蘊含對新中國的向往。
唐瑤圃,1907年農歷7月初7,生于吉林省水吉縣(永昌源:今豐滿區大藍旗屯)的一個貧農家庭,其父唐富明,其母奚氏,生一男一女,全家務農為生。唐瑤圃從小聰明,深得父母的鐘愛。
唐瑤圃家背山面水,幼年長于游泳,一次他從木排上掉進水中,小伙伴急著回去喊人搶救,不料,不一會,他卻悠然自得地重浮水面。
1915年,父母節衣縮食把8歲的唐瑤圃送入私塾讀書。他邊讀書,邊幫家干活,學習成績很好,博得塾師的喜歡。勤奮攻讀,終有收獲,1921年,14歲的唐瑤圃以優異成績考入省城的吉林一中。
唐瑤圃入中學前后,正是中國歷史轉變時期,隨著“五·四”運動興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潮波及東北各地,吉林省城的一中成為接受傳播新思想、文化的園地。唐瑤圃多年中耳聞目睹了社會的不平,人民的痛苦,軍閥的爭權,列強的殘暴,在這里又經受新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以方剛的血氣和愛國熱忱投入了省城青年的革命運動中。
唐瑤圃深知父母供讀之不易,所以,他進中學讀書更加刻苦勤奮。曾當過他老師的唐賡老先生回憶說:“他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平時很穩重,態度和藹,對人親熱,同老師、同學的關系十分融洽?!?/p>
1925年8月,唐瑤圃從中學畢業,適逢省立第一師范招收初中教員專修班學員,他應試入選,專修文科。不料,父親突然病故,經濟難以為繼,幸虧親屬幫助,他才免于輟學。1926年暑假,由母親做主,唐瑤圃與關玉華結婚。1927年農歷5月初4,他的長子降生。同年7月,唐瑤圃從省立第一師范畢業,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學任教。
當教員薪水雖低微,卻也可免去幾口之家的斷炊之虞,然而,唐瑤圃的志向并非如此,他關心的是祖國的命運,人民的疾苦。他經常對家人說:“我們要為國家,不要只為小家,沒有國家哪有小家呀!”為求學深造,他征得母親和妻子的同意,于1928年考取了設在省城的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29年這所學校改為省立大學,一年的大學生活,唐瑤圃雖然學業有長進,但許多社會問題卻使他困惑、煩惱,他毅然中途退學,告別了親人,千里迢迢到北平求學。
1929年7月,唐瑤圃到北平,住吉林同鄉會館(現西單劇場),后經同鄉推薦到北平弘達學院學習。在這里,他認識了共產黨員魏拯民,二人一見如故,共論國事,漸成知交。在魏拯民的引導、影響下,唐瑤圃開始從事反帝救國的宣傳工作。他們為工作方便租了間民房,在這里寫標語,印傳單,把這些宣傳品藏在屋內青磚地下。他們常常是兩三個同學上街以問路、吵架為由把警察引開,再把傳單向人群撒去。有時在人多的鬧市,竟把標語貼在警察的后背上。
當時的北平,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唐瑤圃難以坐在書齋里讀書。他們走出校門,邁入社會,積極參加轟動北平的三輪車工人罷工,郵務工人罷工,門頭溝工人、通州農民反對剝削、反對壓迫的斗爭。
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后,中國革命處于低潮,白色恐怖籠罩古都北平,北平地下競受李立三“左”傾盲動主義的干擾,大批黨員被捕、被殺。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身受缺吃少穿的困窘,唐瑤圃反帝愛國之心絲毫不動搖,在斗爭的實踐中,唐瑤圃從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實現了世界觀的根本轉變。1929年下半年,22歲的唐瑞圃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把半生的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
(二)
經中共滿洲省委同意,為了更好地開展黨的地下斗爭,1930年夏秋之交,唐瑤圃重返故鄉吉林,后經同鄉學友推薦,到佳木斯樺川中學當英語教員。同年9月,唐瑤圃把家眷也接到佳木斯。
在樺川中學,唐瑤圃巧遇也在這里教書的省立第一師范同學張耕野。學友相逢,朝夕相談,唐瑤圃覺察到張耕野有強烈的愛國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便向他宣傳革命道理和共產黨的主張。在唐瑤圃的幫助下,張耕野逐漸改變教育救國思想,走上革命道路,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唐瑤圃首先在學生中傳播進步思想,開展抗日救國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唐瑤圃率學生走上街頭講演,聲討日本強盜侵略罪行,號召群眾抵制日貨。他還帶領學生同工人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一起上街游行,到偽縣政府請愿,呼吁“驅逐日寇,保衛中華?!?/p>
為了喚起群眾救國熱忱,支援東北義勇軍,唐瑤圃領著學生上街募捐,排練話劇“紅樓夢"在佳木斯大戲院公演。唐瑤圃在幕后代演員唱《葬花詞》,唱得情真意切,深受好評。
在唐瑤圃愛國主義精神鼓舞和啟迪下,張耕野的妻子金鳳英、妹妹張宗蘭以及學生趙敬夫(白長嶺)、冷云(鄭志民)、陳雷(姜士元)等愛國青年也相繼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領佳木斯,白色恐怖遍及全城,工廠停工、商號關門、學校停課。唐瑤圃憂心忡忡,四處奔走,組織各校師生舉行抗議、請愿,敦促東北軍駐軍抗日衛國。不久,他又同進步教師董海云等帶領學生到農村東北軍中宣傳抗日,試圖建立二支在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后因條件不成熟而未成。翌年春,唐瑤圃率學生返回縣城。
1933年,日本侵略者與反動當局鎮壓抗日群眾和進步人士,并開始注意樺川中學。唐瑤圃遂離開佳木斯,回家鄉吉林。不久,為了尋找黨組織,他先后到長春、延吉、安東(丹東)等地做過短期中學教員。
1934年8月,唐瑤圃被派到依蘭縣立中學任教。依蘭是座古城,教育發達,進步知識分子云集。唐瑤圃在這里與北京朝陽大學畢業的教員李大丕同住獨身。他們從相交到知心,在互訴心曲時,李大丕掩飾不住找到組織的喜悅心情?!跋喾旰伪卦嘧R”,二人驚喜之后,便計議如何秘密從事黨的工作。唐瑤圃激動地說:“你有群眾基礎,群眾信任你,這樣你就有力量作我的掩護人了?!崩畲筘П硎荆骸爸灰夷茉谝捞m站住腳,就可以保證你平安無事?!睆拇?,李大丕猶如闊少爺,時常出入戲院、酒館,有時唐瑤圃也跟著逛,有人說唐瑤圃被李大丕“拐帶”壞了。
隨著軍事占領,日本侵略者對東北人民開始了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唐瑤圃和一些進步教師,對此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抵制與斗爭。
唐瑤圃講國語課,巧妙地向學生介紹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祥林嫂》、《吶喊》等著作。后來在開明校長薛綬辰的支持下,索性舍掉了文言文,直接講授“魯迅文選”等進步著作。沒有書就動手謄寫、油印講義,學生們愛不釋手。魯迅先生的“吶喊”,終于成為革命者喚醒青年愛國良知的心聲。唐瑤圃還向學生講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的正氣歌,秋瑾的事跡,啟發青年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唐瑤圃講得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以致學生不愿離開課堂。
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家庭的不幸遭遇,仿佛岳飛的幼年,如今的處境,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苦難,欲從水深火熱中解脫出來,必學岳飛雪恥的精神?!痹谔片幤缘膯l、影響下,一些青年學生救亡圖存的愛國熱情猶如烈火般燃燒起來。時機成熟了,唐瑤圃就向一些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蘇聯的十月革命道路,并指導學生主辦《前線》刊物,刊登進步文章。
為了培養、鍛煉青年,喚起更多的民眾抗日救國,唐瑤圃又組織學生排練并走上街頭演出《卓文君》、《街頭人》等節目。在唐瑤圃等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的辛勤培育下,依蘭中學不少青年學生,如高禹民、楊孝(楊超時)、劉淑蘭(林一)、王一知(郭維軒)等先后走向革命。他們曾回憶說:“唐老師是我們革命的引路人和啟蒙教師。”
1934年秋,唐瑤圃同共產黨員舒滿貴、李大丕、富振聲等人一起,在依蘭中學創建第一個黨支部,唐任支部書記。同時,唐瑤圃還親自指導依蘭中學學生楊繼懋、龔寶林創建了第一個團支部。黨團組織成立后,活動范圍逐步從學校擴展到城鎮、城郊及農村。
中共依蘭縣黨支部秘密發動群眾開展反對挑兵、反對歸屯、反對保甲制的斗爭。組織城鄉群眾以縫衣組、繡花組、運輸組以及四百字會、五百字會等為名,建立抗日救國會、婦女會、兒童團等抗日群眾團體。他們貼標語、撒傳單,有的抗日教國會專門設“打狗隊”,懲處特務、漢奸。到1935年末為止,全縣擁有抗日分會4個,抗日教國會23個,有的設會長、副會長、組織部、宣傳部等。
1934年前后,武裝抗日的烽火遍及東北各地。為了支援抗日武裝斗爭,粉碎日寇的經濟封鎖,唐瑤圃領導的依蘭縣黨支部組織抗日群眾為抗日軍籌集、運送槍支彈藥、糧食、藥品,傳遞情報,掩護抗日軍戰士轉移,有時還直接參加武裝斗爭,配合抗日武裝截軍車,破壞交通,襲擊警察,擾亂敵人。
唐瑞圃注重在對敵斗爭中發展黨員,建立組織。他在依蘭中學師生中發展了一批黨員,并秘密成立了男生班黨支部、女生班黨支部,在城內居民中也建立了黨支部,在火力發電廠組建了工人黨支部。并在第五師范和城郊等地發展了黨員,建立了黨小組。
1935年初,唐瑤圃在依蘭中學黨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依蘭區委唐瑤圃任區委書記。同年8月,正式組建依蘭縣委,唐瑤圃任第一屆縣委書記。到1935年,依蘭縣除城鎮里有黨支部和黨小組外,在農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倭肯河等地也都有了黨的活動。同時,依蘭縣委還領導著樺川、通河等地的黨組織,計有黨員100多名。
中共依蘭縣委成立后,唐瑤圃的家成了縣委的主要活動場所。為保證安全,迷惑敵人,他家炕上經常擺著鴉片煙具和賭具。每逢縣委開會、碰頭,就由他的孩子放哨??h委還在黨員家里、教員宿舍和店鋪設了幾處聯絡點。這些秘密聯絡點,除了召開會議、接待上級領導之外,也常接待抗日軍的干部和地下交通員。
中共依蘭縣委成立時,中共吉東特委突遭敵人破壞。依蘭縣委是在與上級黨組織失掉聯系的情況下,獨撐局面的,可見工作之艱難。然而,唐瑤圃等共產黨員,卻憑著他們的覺悟與聰明才智,把依蘭縣地下黨的工作和抗日救國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1936年5月,唐瑤圃利用偽三江省教師會考的機會,在佳木斯樺川中學召開了黨組織負責人會議。唐瑤圃在會上分析了斗爭形勢,傳達了上級指示精神,部署了以后的工作。并根據需要,將樺川中學黨支部改為中共佳木斯區委,隸屬依蘭縣委領導。1936年9月,唐瑤圃就依蘭的政治形勢,縣委的組建經過及工作,向上級黨委寫了書面報告。
1936年秋,中共道北特委遭到破壞,白色恐怖籠罩依蘭縣城一些黨員、革命者被殺害,依蘭縣委也被暴露。面對同志、戰友的斑斑血跡,唐瑤圃潸然淚下,但卻鏗鏘地說:“寧做中國鬼,不做亡國奴;頭可斷,血可流,炎黃子孫不可侮。”為了避免更多損失,經上級同意,由高禹民、劉振中、鄒殿勛等人組成新縣委,高禹民為縣委書記。同年12月5日深夜唐瑤圃按北滿臨時省委通知,來不及與妻子兒女告別,便同李大丕向抗聯駐地轉移。為了躲開敵人的搜捕,后經高禹民派人將唐瑤圃家屬送回吉林隱居。
唐瑤圃懷著眷戀之情,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同志和學生,離開日夜戰斗的依蘭,走出城門。他深情地望著城門上“東北重鎮”四個大字,對李大丕說:“我對依蘭有很深的感情,這里的青年人有不少已經成為我的同志、親密戰友。我們在這里已經建立了地方黨的縣委,在這周圍的縣里,都布下了我們的同志,如果再呆幾年,那時我們的工作就要遍地開花了!”一位送行的學生握著唐瑤圃的手說:“老師何時我們再相見啊?”唐瑤圃堅定地說:“借用斯巴達克人的話說,負盾而歸,不然則盾負我歸?!?/p>
(三)
踏上新的征程,唐瑤圃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姚新一。隨北滿臨時省委巡視員經過艱苦跋涉,輾轉一天一夜,唐、李二人才在湯旺河溝里的密林深處,找到北滿臨時省委交通站。
1937年2月末,抗聯五軍軍長周保中聽說姚新一和李大丕到抗聯工作,特意派二名戰士把他倆接到吉東工作。同年3月14日,姚新一出席了吉東黨的擴大會議。會上決定成立吉東省委,并設立秘書處,由姚新一任秘書處長。
1937年4月,姚新一帶領省委秘書處4位同志,在三道通密林深處,選擇環山面水之地建房,作為辦公點。建成的房子雖粗糙簡陋,但是在姚新一的眼里,卻比高樓大廈還要美麗。他激情地說:“這好像小學生畫了一棟歪歪扭扭的房子,自己卻認為很美麗。因為這是出于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這里重新工作了!”姚新一對革命工作是那樣一往情深。
姚新一在秘書處,除了負責起草省委文件,還要傳達上級重要指示,接待各地負責同志、交通員和聯絡員,了解地方情況,分析敵情,當領導的參謀和助手。同時,他還擔任省委機關報《救國時報》和省委機關刊物《前哨》的編委主任。在新的環境、豐富的生活和艱苦的戰斗中,他經常撰文、寫詩、編歌曲,借以傳達黨的指示,抒發自己的激情,指導對敵斗爭,鼓舞戰士們的士氣。
1937年9月29日,吉東省委在四道河子召開省委會議。30歲的姚新一被任命為省委秘書長。職務高了,擔子重了,工作范圍廣了,然而,姚新一卻仍然虛心向戰士們學習在密營生活和戰斗的經驗,以便更好地適應戰爭的需要。他一有空就練習瞄準,裝卸槍,擦油。戰士們調侃他說:“秘書長,你的槍總揩我們的槍油吃?!彼χ穑骸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我現在用筆和槍戰斗,將來我使用斧頭鐮刀時,就不揩你們的油了?!?/p>
為了提高抗聯戰士的思想文化素質,姚新一親自組織上黨課,編寫宣傳材料,組織開展文藝活動。當年的同志回憶說:“白天工作忙,秘書處的姚新一同志組織我們晚上上黨課。在密營的火堆旁,教我們學習革命理論。”姚新一謙恭勤奮,平易近人,團結同志,聯系群眾,常同秘書處同志一起開荒種地、采摘野果、站崗放哨。戰士們說,他不像一位大領導。當年抗聯五軍軍醫徐云卿說:“姚新一同志在和我們戰斗的日子里,沒有架子,待人親熱,孜孜不倦地學習,忘我地工作,風餐露宿,同甘共苦,他的音容笑貌至今歷歷在目,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樣。”
1938年初,抗聯斗爭進入最艱苦階段。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和吉東省委在周保中率領下,來到牡丹江下游的刁翎地區。日偽軍連續向這里“討伐”,致使抗聯戰士常吃不上飯,睡不上覺。姚新一帶領省委秘書處的全體同志,拿起槍桿,投入到總指揮部的轉戰行列中。
1939年初,日寇以兩個師團的兵力把抗聯二路軍和吉東省委包圍在刁翎地區,妄想一舉“殲滅”。在敵重兵圍困中,只有兩條路可選擇:或者與敵人硬拼,全軍覆滅;或者避免接觸,突出重圍。突圍又談何容易。在四百多平方公里的林海里,敵圍密如蛛網,上空,每天有10多架飛機輪流巡察、掃射、轟炸。二路軍指揮部與吉東省委,同敵人象抓迷藏似地周旋了近一個月,才突出敵人包圍,向四道河子疾進,準備與九路軍會合。時值隆冬,大雪紛飛,朔風凜冽,氣溫降到零下40度左右。干部、戰士們行軍在深山險谷之中,渴了以雪為飲,餓了以糠充饑。有的戰士凍得斷指裂膚,有的凍餓而死,就在這種難以想象的艱苦環境里,他們終于勝利地闖過了難關。
1939年2月,姚新一奉命率領10余名戰士小分隊,從二路軍總指揮部赴方正縣省委秘書處舊址轉移印刷物資和重要文件。他們冒著嚴寒,繞過敵人的重重封鎖,走了3天3夜才到。在他們返回總指揮部密營的途中,在牡丹江西岸蓮花泡的山谷中,突遭400多敵人的襲擊。敵人如蝗蟲一樣涌來,槍聲、炮聲、喊聲響徹山谷。在發瘋的敵人面前,小部隊戰士在姚新一帶領下,憑借有利地勢,同敵人展開了殊死決斗。不幸,在激烈的槍炮聲中,這位年僅32歲,正在指揮作戰的年青的省委秘書長,中彈英勇犧牲了。
姚新一的犧牲,更激起了戰士們對敵人的無比仇恨與憤怒,他們仍然堅持同敵人戰斗。孔禮(胥杰)、樸正熙、金永南、金一、孫紹堂……最后,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在彈盡無援的情況下,迎來了最嚴峻的時刻??孤?0余名戰士的血灑在英雄的陣地上,染紅了山石、白雪、大地!
省委和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同志聽到姚新一和小部隊全體戰士壯烈犧牲的噩耗,特派一支小部隊找到烈士們戰斗的地方,懷著對烈士的無比敬仰和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將烈士們的遺體掩埋在蓮花泡西岸的一棵蒼翠的古松下。周保中同志特為烈士們召開追悼會,并作一首“挽歌”:
同志們!安息吧!
踏著你們灑下的血跡,
誓將民族解放進行到底。
前面就是勝利!前進就是勝利!
那是你們偉大光輝永不褪色的業績。
每當春回大地,迎春花盛開的時節,人們便絡繹不絕地來到佳木斯市郊猴石山上姚新一紀念塔前,獻上簇簇白花,緬懷先烈創業的艱難,寄托后人無限的哀思。人民永遠不會忘懷年輕的抗日英雄——姚新一!
本文選自中共吉林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共吉林市黨史人物第一卷》,原標題《姚新一》,作者劉建偉
特別鳴謝楊偉剛先生對吉林烏拉永昌源的信任與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