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12周的蕓,被迫選擇引產。怎么回事?原來她懷孕兩個月后出現劇烈牙痛,為怕影響胎兒不肯去醫院看牙,自己買來消炎止痛藥吃后效果不大,吃不香、睡不好,導致重感冒。家人都認為胎兒受到影響,她忍痛選擇引產。
如果她孕前來做口腔檢查,進行必要的牙病治療,或者在牙痛伊始及早診治,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那么,準媽媽口腔保健有哪些要點呢?
懷孕未開始,先來看牙齒
《指南》:女性在計劃懷孕時就應主動接受口腔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口腔內的疾病或隱患,避免在懷孕期間可能發生的口腔急癥,而帶來的治療不便和風險。
口腔醫生不但可為準媽媽治療已有的牙病,讓她們在懷孕期間安枕無憂,還可以為她們提供有關懷孕期的口腔護理常識。那么,懷孕前口腔準備有哪些呢?
洗牙:清除口內軟垢、牙石,減少口內細菌數量。
補牙:充填口內齲齒,必要時進行牙髓治療,預防牙齒疾病發展。
拔牙:拔除口內沒有保留價值的牙齒,如爛牙、長歪的智齒,避免形成病灶。
鑲牙:修復口內缺損牙列,保證營養物質的正常吸收。
世界衛生組織的口腔健康標準是:牙齒清潔,無齲洞,無疼痛感,牙齒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因此,準媽媽孕前至少要把爛牙補了,缺牙鑲了,阻生智齒拔了,牙周問題解決了,才開始考慮懷孕。
孕婦牙周病,可能致早產
小嫻已經懷孕8個月,讀完牙醫朋友推薦的《指南》后,有句話讓她大吃一驚:有比較充分的證據表明,孕婦患有牙周病可能會導致嬰兒早產或出生時低體重。
她趕緊到醫院請醫生幫忙:“我的牙齒以前沒什么問題,就是偶爾工作忙少刷牙時牙齦會出血,認真刷牙時情況會好些,所以我沒當回事。可懷孕后刷牙時我發現門牙上有血跡,咽下的唾液也帶有血腥味。以前我真不知還有牙周炎這回事,更不知道它會引發早產!”
這是否聳人聽聞呢?牙周組織包括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的各種疾病,主要包括牙齦病和牙周炎兩大類。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被炎癥激活的破骨細胞吸收后,牙齦與牙根之間形成空隙,叫做“牙周袋”。嚴重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面積總和,相當于人的手掌那么大,里面蓄積著大量有害細菌。這樣一個感染灶,如果在身體其他部位肯定很受重視,可是它分布在小小的口腔里,反而不被重視,實際上它對胎兒有嚴重的危害。
在妊娠過程中,羊水中的前列腺素水平急劇增高,達到一定水平時即引發分娩過程。患有嚴重牙周炎的孕婦,病菌及其產生的某些致害物質,可以通過咀嚼或刷牙等方式進入血液,促使人體釋放誘發子宮收縮的物質,如前列腺素,尤其是在懷孕第9個月時明顯增高,可以引發孕婦早產。小嫻經檢查后,發現是輕度牙周炎,醫生給她洗了牙,稍微控制炎癥,等她生完孩子后再做進一步治療。
對于年輕女性,懷孕前牙周病的癥狀一般不會很嚴重,經過正規的系統治療,一般就能把炎癥控制好,可以考慮懷孕。
懷孕頭三月,只限看急癥
《指南》:懷孕1~3個月,口腔治療一般僅限于處理急癥,要避免X線照射。
謝女士正在生長的一顆智齒經常發炎,雖然時而疼痛,但忍忍就過去了,所以她一拖再拖沒去治療。懷孕兩個月后,智齒的疼痛程度卻愈演愈烈,讓她寢食難安,于是她把心一橫決定拔掉。醫生告訴她:她的智齒拔除手術很復雜,如果在孕期拔牙存在很多風險,要等到產后才能進行。為了減緩痛苦,醫生給她做了局部沖洗、消炎,囑咐她保持口腔衛生,定期復查。
懷孕會引起生理上的一連串變化,口腔也會因為內分泌及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發生許多病變。在懷孕頭三個月,正是胎兒手腳、腦脊髓神經系統、牙齒等重要器官生長和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稍有疏忽都會造成孕婦自然流產,也有可能形成畸形兒。因此這段時間應盡量少使用藥物,避免X光照射。如果接受時間長、創傷大的口腔手術,易致流產。
準媽媽治牙,孕中期最佳
《指南》:懷孕4~6個月是孕期治療口腔疾病的最佳時期,但也應注意在保護措施下使用X線。
在此期間,胎兒各方面已較穩定、體積亦較小,準媽媽的孕吐情況通常已減輕。不過,準媽媽應向醫生說明已經懷孕,以便在治療時作適當安排。如有需要,牙科醫生會以X光來輔助診斷牙病。對此,準媽媽大可放心,因為診斷牙病所需的X光強度一般很低。而且,牙科醫生會為準媽媽作好預防措施,比如拍片之前穿上防護鉛衣,確保胎兒安全。
妊娠期牙齦炎,防治必須嚴
《指南》:懷孕時,孕婦體內孕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下降,內分泌發生改變,會使牙齦的易感性增強,容易發生妊娠期牙齦炎,表現為牙齦充血、腫脹等。
最近,有一位孕6月的孕婦因口腔出血不止,匆匆來到醫院。醫生檢查發現她的下頜左側唇、舌側牙齦紅腫,像個瘤子一樣突起,已蓋住三顆牙齒,血液不斷滲出。
女性在懷孕后,由于內分泌改變,加之口腔衛生不佳,牙菌斑、牙結石的刺激,會使牙齦中血管增生,血管的通透性增強,容易誘發牙齦炎,被稱為“妊娠期牙齦炎”。在孕前就患有牙齦炎或牙周炎的女性,懷孕后炎癥會更加嚴重,牙齦出現增生、腫脹、出血明顯,嚴重的還會增生成腫瘤狀,稱為“妊娠期牙齦瘤”,易出血,嚴重時妨礙進食。
一般認為,妊娠期牙齦瘤在分娩后隨著激素水平的下降會退縮,只在必要時才考慮手術切除。但是這位孕婦的妊娠期牙齦瘤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在進行一般對癥治療后沒有效果,只能進行手術切除。所幸的是,在口腔醫生小心翼翼的操作下,牙齦瘤順利被切除,也沒有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妊娠期牙齦炎是孕婦最常見的口腔疾病,并不是所有的孕婦都會有,口腔狀況良好的孕婦沒有局部刺激的存在,并不會引起牙齦炎。
這種病應該如何預防呢?首先要注意妊娠期的口腔衛生,堅持做到每餐飯后漱口、睡前刷牙,避免食物殘渣在口內發酵產酸;要使用軟毛刷,刷牙時不要過分用力;妊娠期惡心、嘔吐的孕婦更應注意清除存留在口內的酸性物質,可常用2%小蘇打水漱口,以抑制口腔細菌的生長繁殖,中和酸性物質,保持口內的堿性環境。妊娠期多吃一些含有豐富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特別是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牙齦有急性炎癥或癥狀明顯的孕婦,應及時到醫院治療,不要隨意服用消炎藥,以免延誤病情,乃至影響胎兒。
懷孕晚期,盡量少治牙
《指南》:懷孕7~9個月盡可能避免口腔治療,急癥需治療時,選擇不含腎上腺素等收縮血管的藥物進行局部麻醉。
在懷孕末期,接近監盆前,如果接受時間長的手術,亦會有早產的可能。手術及局部麻醉本身可能對胎兒并無傷害,早產或流產可能與病人緊張情緒有更大的關系。但是,孕婦如有無法忍受的、持續的牙痛,還是應該及時接受手術。目前國內觀念保守,在懷孕時,有些孕婦即使痛得幾天睡不著覺,還是有所顧忌,不愿接受治療。像這種病例,口腔醫生經常也愛莫能助,眼看著孕婦忍痛到生產以后。在用藥上,孕婦要謹遵醫囑,權衡使用。口腔疾病應該尋找病理源頭,對癥下藥,不可隨意服用止痛藥。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懷孕是一段創造新生命的奇妙過程,不應該被小病小痛干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準媽媽一定要懂得:別以為牙痛不是病,痛起來不僅是要自己的命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