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是農歷六月初六,老輩人管這叫“天貺節”,也說是咱們自己的“母親節”。小時候總跟著媽回姥姥家,竹籃里裝著蒸饃和肉,那股麥香至今難忘。現在年輕人大多只知5月的母親節,卻少有人記得老祖宗傳下的六月六。
第一樣要吃新麥包子。新磨的面粉白得發亮,包上洋蔥豬肉餡,蒸出來皮軟汁多。老輩說“六月六吃包子,日子越過越厚實”,新麥香混著肉香,咬一口心里踏實。
第二樣得喝羊肉湯。三伏天喝熱湯,老話說“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去去體內寒氣。村頭張叔每年都燉羊排,加黃芪當歸慢慢熬,說夏天喝這湯,干活更有勁兒。
第三樣不能少餛飩。薄皮裹著香菇肉餡,下到滾水里浮起來,像小元寶飄著。老人說“吃了餛飩落一落,一年福氣穩當托”,湯里撒把香菜,鮮得直咂嘴。
最要緊是做1件事:給父母祈福。不用買貴重東西,陪他們吃頓飯,說幾句體己話。前陣子回村聽王奶奶念叨,孫子問“六月六是啥節”,她半天沒說出話,眼里直泛酸。
現在的娃,手機里裝著各種節,老傳統倒快忘了,這事兒能不叫人揪心?
南邊和北邊講究還不一樣。
有的地方吃粽子當“小端午”,有的煮長壽面盼安康。
還有人摘新鮮荔枝圖個吉利——都是圖個好彩頭,心意到了比啥都強。村頭李嬸每年六月六都蒸炒面,她說“以前窮,炒面能存久,現在做這個,就是想讓娃記著根”。傳統不是老古董,是刻在碗底的溫度,是媽揉面時沾在鬢角的面粉,是咱和過去連的那根線。
要是您也記得這些老講究,不妨后天給爸媽打個電話,說“今兒咱過六月六,我給您做碗餛飩”。
各地習俗有差異,您那疙瘩要是有別的講究,也歡迎在評論區說說,讓更多人記著老傳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