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雜記譯注》,余懷著,苗懷明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5月版。
內(nèi)容簡介
明清之際余懷所著《板橋雜記》,重點記述了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顧媚等三十多位江南名妓的經(jīng)歷,勾勒出以詩酒風(fēng)流為特征的秦淮文化的全貌與變遷。以追述狹邪艷冶來寄托故國之思、興亡之嘆,寫人敘事皆經(jīng)精心剪裁,掌故詩文信手拈來,與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代表著清初小品文創(chuàng)作的新趨勢與最高成就,且有較為重要的史料價值。
該書是《板橋雜記》的全注全譯本,以《昭代叢書》本為底本,注釋簡明扼要,譯文達(dá)意曉暢。
目 錄
前言
自序
雅 游
1. 仙都樂國
2. 舊院
3. 妓家稱呼
4. 教坊司
5. 妓家門戶
6. 長板橋
7. 秦淮燈船
8. 教坊梨園
9. 王者之香
10. 時世妝
11. 曲中女郎
12. 貢院
13. 曲中市肆
14. 南曲談資
麗 品
1. 六朝金粉
2. 尹春
3. 尹文
4. 李十娘
5. 媚姐
6. 葛嫩
7. 李大娘
8. 顧媚
9. 董白
10. 卞賽
11. 卞敏
12. 范玨
13. 頓文
14. 沙才
15. 馬嬌
16. 小馬嫩
17. 顧喜
18. 朱小大
19. 王小大
20. 張元
21. 劉元
22. 崔科
23. 董年
24. 李香
珠市名妓附見
1. 珠市
2. 王月
3. 王節(jié)
4. 寇湄
軼事
1. 傳芳垂戒
2. 蕭伯梁
3. 樓船
4. 曲中狎客
5. 張卯
6. 張魁
7. 眉樓之盟
8. 徐青君
9. 同人社集
10. 妙絕扮相
11. 鄒公履
12. 柳敬亭
13. 姜如須
14. 陳則梁
15. 憶江南
16. 串戲
17. 李三娘
18. 一覺揚州
19. 李貞麗
20. 曲中之變
附題謝時臣盒子會圖
后跋
附錄
1. 宋惠湘
2. 燕順
3. 趙雪華詩
前 言(節(jié)選)
苗懷明
《板橋雜記》一書采取筆記體,分雅游、麗品、軼事三個部分,以麗品為主體,書寫秦淮名妓的奇人奇事;雅游重在背景鋪陳,介紹南曲舊院的歷史變遷;軼事作為補充,追敘在此冶游的清客文人。
三個部分各自獨立,但又彼此關(guān)聯(lián),組成一個看似松散、實則縝密的藝術(shù)整體。全書點面結(jié)合,勾勒出以詩酒風(fēng)流為特征的秦淮青樓文化的整體風(fēng)貌,這種結(jié)構(gòu)形式和寫法承繼《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而來,又有自己的特點,頗具匠心。
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作者皆非簡單羅列,而是經(jīng)過精心剪裁,選取那些最能體現(xiàn)人物秉性的精彩片段,娓娓道來。作者根據(jù)所掌握的材料,對較為熟悉,有事可記者,如李十娘、葛嫩、李大娘、顧媚、頓文等,濃筆重墨,詳細(xì)鋪敘;對那些了解不多乃至未謀面者,則小馬嫩、朱小大、張元、劉元等,則高度凝練,寥寥幾筆,即活畫出人物的神采。
《余懷全集》
這些秦淮名妓,經(jīng)作者生花妙筆稍加點染,便躍然紙上,給人印象較為深刻。這一方面得益于作者過人的文學(xué)功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多年混跡于此,對這里的生活極為了解,對那些秦淮名妓充滿欣賞和同情。
作者學(xué)識淵博,旁征博引,對軼聞?wù)乒?、前代詩文,無不信手拈來,而且運用非常巧妙,不著痕跡,為全書增加了文化內(nèi)涵和厚重感。
全書要言不煩,文筆清新流麗,簡潔生動,情真意切,一詠三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藝術(shù)魅力,這也是該書受到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
該書與同時期張岱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冒辟疆的《影梅庵憶語》等代表著清初小品文創(chuàng)作的新趨勢與最高成就。需要說明的是,該書所寫人物、事件,大多系余懷親歷親聞,抒發(fā)的也是真情實感,雖有描繪渲染,但并非小說家言,而是具有高度的真實性,盡管被藏書家歸入子部小說家類,但與今天的虛構(gòu)體小說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可以是說一部紀(jì)實體筆記。
該書的價值是多方面的,文學(xué)層面的閱讀欣賞之外,還具有較為重要的史料價值。比如該書多有對秦淮名妓唱曲、清客串戲的記載,對探討明末清初江南地區(qū)戲曲的發(fā)展演變及演出流傳等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一些珍貴的戲曲史料賴該書得以保存。
該書立足金陵,著眼秦淮,所記建筑、園林等有的今天仍在,有的還可以尋訪遺跡,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要了解明末清初金陵的世俗民情、文人心態(tài)、都市文化等,皆可取資該書。
余懷書札
《板橋雜記》一書面世后,產(chǎn)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其借秦淮風(fēng)月今昔之別、盛衰之比抒發(fā)的興亡之嘆、故國情懷引起了不少遺民的強烈共鳴,那些秦淮名妓在易代之際的悲慘命運使他們感同身受,喚起內(nèi)心深處的痛楚,不少人從中看到了自己,噓唏不已,由此出現(xiàn)不少唱和題詠之作,桃花扇底送前朝,風(fēng)月秦淮憶故國,一時成為一種創(chuàng)作時尚。
隨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批續(xù)書和仿作,如《續(xù)板橋雜記》《板橋雜記補》《秦淮畫舫錄》《白門新柳記》《秦淮廣紀(jì)》等,逐漸形成了一個頗為特殊的創(chuàng)作模式與作品系列,無論是從文學(xué)還是文化的角度,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最后簡要介紹一下本書的整理情況:
《板橋雜記》一書雖然篇幅不大,但版本較多,其中最早的版本為康熙三十六年張潮刊行的《昭代叢書》本,該書在道光年間重刊。稍后是康熙四十四年吳震方刊行的《說鈴》本,這個版本也是后世最為流行的版本。其后流傳的《板橋雜記》諸版本多是根據(jù)這兩個版本而來。
余懷《玉琴齋詞》
本書以道光年間所刊《昭代叢書》本為底本,校以吳震方刊《說鈴》本、瓣香閣抄本等,并參考了李金堂編校的《余懷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整理本。
原書除序跋、附錄外,僅分“雅游”“麗品”“軼事”三部,并無序號及標(biāo)題,現(xiàn)為方便閱讀,姑且代為擬出。對書中的人物地名、典章制度、掌故引文以及難解的詞語,均作簡要的注釋,并盡量摘引余懷其他著述中的相關(guān)記載以作印證。翻譯則以直譯為主,兼顧語句的流暢。
本書的譯注得到了我的研究生張子玥、張亦洋的幫助。我此前出版過《板橋雜記》的注評本,她們在原書基礎(chǔ)上幫我補充、完善注釋,并完成翻譯初稿。好友孫甲智通讀本書初稿,對注釋和翻譯做了很多補充和完善,保證了書稿的質(zhì)量。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本書雖然篇幅不長,但整理起來并不輕松。限于整理者的水平,書中想必還存在不少疏誤,懇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清乾隆間《說鈴》本《板橋雜記》
譯注者簡介
整理者近照
苗懷明,1968年生,河南平輿人。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兼任中國俗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中國紅樓夢學(xué)會副會長、江蘇省紅樓夢學(xué)會會長。古代小說網(wǎng)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辦人和主持人。出版有《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話說紅樓夢》《夢斷靈山:妙語說西游》等學(xué)術(shù)專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