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吳凈凈
中國話劇現象級作品、高分神作《驢得水》即將于10月24日、25日登陸河南藝術中心。這部粵語版·荒誕喜劇,將以全新灣區文化視角重構并融合粵語幽默與時代反思,另外,這次演出的最大亮點是朱茵與羅家英的舞臺重逢,這也是兩人時隔30年再度攜手。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夏,嶺南大旱。在日寇鐵蹄與汪偽政權交織的郊外山村,一群知識分子蝸居破舊祠堂,以“三民小學”為旗實踐教育救國之夢。面對偽政府的“日語教育令”,老校長將拉水的毛驢虛報為日語教師“呂得水”,卻不料迎來特派員的突擊督察。這場荒誕的生存智慧,在嶺南悶熱空氣里發酵成黑色寓言。當鐵匠被架上講臺,當謊言的雪球越滾越大,每個知識分子的精神脊梁都在經受拷問。在這場暴雨將至的困局中,知識分子的清高與茍且、理想與妥協激烈碰撞。時局在撕扯著這群文弱書生的靈魂,也越來越失控……
從“黑色喜劇標桿”,到“新民國戲劇流派”,話劇《驢得水》自2012年首演以來,已在全球65個城市演出超千場,后改編同名電影,票房突破1.72億元,成為兼具藝術深度與商業價值的文化符號,有業內人士說,這也成功開創了“民國文人戲”的先河。粵語版·荒誕喜劇《驢得水》在改編、導演孫恒海的創意重構下,將原作的民國北方鄉村背景移至1943年日據時期的廣東,并將“麒麟文化”、“東江縱隊”等深圳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劇情當中。講述一群知識分子在戰火與殖民統治下,從妥協求生到覺醒抗爭的悲壯歷程,以更宏大的歷史視角與地域文化特色,重新詮釋人性與時代的碰撞。據悉,這一次,西北荒誕寓言與嶺南市井智慧交融,臺詞不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扎根于粵語韻律與歷史褶皺的文化轉譯。監制余偉國曾表示過“這不是復制,是讓經典在嶺南土壤里長出枝葉”。
此外,這次粵語版·荒誕喜劇《驢得水》演出將是朱茵與羅家英時隔30年的舞臺重逢,朱茵挑戰飾演《驢得水》中的靈魂人物“張一曼”,褪去紫霞仙子的飄逸長裙,化身民國女教師張一曼,她將以細膩演技詮釋角色從浪漫理想墜入絕望深淵的悲劇性轉變。羅家英則挑戰劇中“孫校長”一角,以其標志性的幽默與深度,塑造權力與荒誕交織的復雜形象。當謊言在旱季瘋長,知識分子的脊梁,能否扛住時代的暴雨?這個劇目將以“大灣區共同文化記憶”為創作切口,在荒誕寓言中映照出當代社會的精神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