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時鎖單24萬——當小米YU7用這份成績單狠狠刷屏時,雷軍大概在辦公室里一邊喝小米粥一邊哼《孤勇者》。畢竟,從手機圈卷到汽車圈,小米的"逆風局"經驗豐富得像它的性價比菜單:有被嘲"屌絲機"的至暗時刻,也有登頂全球前三的高光時刻。如今這場造車豪賭,到底是重現"米沖高"的輝煌,還是變成"年輕人第一輛理財產品"?讓我們翻開小米的"逆風史冊",有理有據地算一卦。
小米的逆風傳統藝能——先躺平,再翻盤
回顧小米史,簡直就是一部《逆風操作手冊》:
2016年手機銷量暴跌,被吐槽"饑餓營銷玩脫了",結果雷軍親自接管供應鏈,2017年上演"復活者聯盟";
2020年華為遭制裁后,所有人都說"小米撿漏王",結果它真用歐洲市場12%的份額證明了自己不止會撿漏;
造車消息剛公布時,網友辣評:"手機圈卷不動來汽車圈送人頭?"四年后,YU7用18小時24萬鎖單的數據,讓質疑者集體噤聲。
可見小米的套路永遠是:先立個Flag,挨最毒的打,最后用銷量讓黑粉閉嘴。但這次造車,挨打程度怕是史詩級的——畢竟李斌、何小鵬臉上的黑眼圈已經證明:新能源賽道是個"鈔能力"粉碎機。
YU7的24萬鎖單,是實力還是"米式營銷"?
這24萬訂單里有多少是米粉為愛發電?多少是路人圍觀"雷軍開車"?我們得拆解幾個關鍵點:
價格精準卡位:YU7標準版25.35萬的定價直擊中型SUV市場甜蜜點——比Model Y便宜3萬,卻多出激光雷達和城市NOA;比問界M5年輕10歲,還附贈全套小米生態。這套"25萬買30萬級體驗"的定價策略,讓消費者直呼真香。
生態優勢凸顯:手機作為數字鑰匙已是行業標配,而小米的獨特優勢在于深度整合的智能生態。根據官方披露,YU7將實現與米家設備的無縫互聯,比如在家中就能通過小愛同學預約車輛充電,或在車上控制智能家居設備。業內普遍預期,小米可能推出"車家互聯禮包"等組合權益。更值得期待的是車載小愛同學的升級,或將新增駕駛場景專屬功能,比如在檢測到激烈駕駛時發出安全提醒。
競品神助攻:特斯拉Model 3價格反復橫跳,比亞迪漢EV面臨換代真空期,而YU7恰好卡在"比新勢力靠譜,比傳統品牌酷"的市場癢點上,再加上小米擅長的互聯網營銷(限時權益、創始人親自帶貨),訂單量自然像雙十一購物車一樣瘋漲。
但隱患也很明顯:24萬人愿意花5000元定金,和24萬人愿意付全款是兩碼事。參考極氪001當年鎖單后10%的退單率,小米得祈禱自己的交付速度比網友變臉速度快。更現實的問題是:"性價比"標簽在汽車行業是把雙刃劍,SU7還能講"百萬設計"的故事,YU7若只是"便宜大碗",很容易陷入和比亞迪、廣汽的肉搏戰。
逆風翻盤的關鍵——雷軍的"友商壓力測試"
小米造車有兩大致命傷:品牌溢價不足(畢竟用戶還在等"1999的汽車"梗成真),以及供應鏈新人Buff(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幽靈在凝視)。但雷軍顯然深諳"用魔法打敗魔法":
自建工廠:不像某幾家代工翻車的前輩,小米押注全棧自研,代價是燒錢速度堪比雙十一清空購物車;
用戶預期管理:從發布會到社交媒體,小米瘋狂強調"我們真的不賺錢",這招在手機界屢試不爽,但汽車消費者可能更想聽"我們真的不會自燃";
生態降維打擊:當友商還在卷續航時,小米已經讓車主用汽車控制家里的空調——這波是"你可以不買小米汽車,但你家的小米生態鏈會替你買"。
翻盤概率,建議參考小米體重秤
綜合歷史表現和當前戰況,小米翻盤的可能性像極了它家體重秤上的數字:看著很美好,但得脫了鞋再稱一次。如果它能做到:
- 交付不跳票(學蔚來搞"發布會即交付"?);
- 品控不翻車(畢竟汽車召回可比手機退貨刺激多了);
- 持續講好"生態故事"(讓車主覺得買的是特斯拉+宜家+小米之家三位一體);
那么逆風翻盤不是夢。否則?網友已經準備好了新段子:"年輕人的第一輛事故車,來自小米。"
文末彩蛋:雷軍當年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如今新能源的風口在漏風,但別忘了——小米可是那只會造風扇的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