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吃完正餐就伸手拿零食?肚子飽了追劇還覺得嘴里“缺”東西?壓力大或無聊時就想找吃的?這未必是意志力薄弱或胃的問題,更多是“情緒性進食”在作祟——信號源不在胃里,而在心里。
大腦會將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帶來的短暫愉悅感(多巴胺飆升)與情緒狀態掛鉤。當某些情緒襲來,而缺乏更健康的應對方式時,“吃”便成了一種下意識的快速“解藥”。
哪些情緒最容易“召喚”食物?
壓力與焦慮:壓力激素皮質醇飆升,不僅增加能量需求,更會強烈驅使你去尋找高糖高脂的“安慰食品”,以求快速獲得多巴胺帶來的短暫愉悅感,壓制不適情緒。
空虛與無聊:當內心感到空洞或無所事事時,進食成了最易得的“填充物”和“消遣”。咀嚼吞咽的感官刺激能暫時轉移注意力,填補精神上的空白。
疲憊與倦怠:身心俱疲時意志力薄弱,本能渴望快速“充電”。甜食或咖啡因飲品(如巧克力、咖啡)成為首選“續命神器”,試圖用味覺刺激喚醒遲鈍狀態。
孤獨與感傷:在孤單失落時,特定味道(如童年零食)能喚起安全感和溫暖記憶,成為“情感安慰劑”。進食本身也提供了一種象征性的自我安慰。
除了情緒,還有這些“推手”:
習慣成自然:如追劇配零食,特定場景自動觸發“想吃”念頭。
感官誘惑:美食圖片、香氣、包裝袋的“咔嚓”聲都能勾起食欲。
睡眠不足:擾亂饑餓荷爾蒙(瘦素、饑餓素),增加“饞”感。
水分不足:口渴信號易被誤讀為“餓”。
飲食不均衡:蛋白質、健康脂肪或纖維不足,導致餐后飽腹感不持久。
如何找回與食物的“健康關系”?
按下暫停鍵:想吃時,先問:胃是空的?還是“嘴閑”或“心空”?識別當下情緒(緊張?無聊?)。先喝杯水,排除口渴。
識別情緒觸發點:留意想吃東西時的心情和情境,建立你的“情緒-食物”關聯圖。
“10分鐘法則”:想吃零食時,先喝水、散步或做點別的,10分鐘后若仍想吃,再少量進食。
選擇健康替代品:用黃瓜條、胡蘿卜棒或無糖飲品滿足口欲。
優化環境與習慣:藏起或避免購買高誘惑零食;改變“邊看劇邊吃”的習慣,換成喝茶或小運動。
關照基礎健康:保證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每餐含蛋白質+蔬菜+適量碳水),穩定情緒和食欲。
允許自己偶爾享受:不必完全禁止“安慰食品”,可以有計劃、有意識地少量品嘗,專注享受而非愧疚吞咽。
重要提示:若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請尋求專業幫助。醫生:排除潛在生理問題。注冊營養師:調整飲食結構。心理咨詢師/治療師:處理情緒和壓力根源,奇才心理有個公益項目“歸愛計劃”可以提供支持,為每人提供了6次免費心理咨詢服務。
真正的治愈不是停止進食,而是開始傾聽。每一次選擇不立刻用食物填補情緒缺口,都是在重新連接內在的聲音。改變需要時間,但每一個微小的停頓和覺察,都是重獲身心自由的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