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關于“虐貓者考上事業編”事件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一名曾被網友扒出大學時期拍攝并傳播虐貓視頻的考生,最終成功“上岸”進入某地事業單位。
根據網友爆料信息:這個蘇某單單去年就殘忍虐殺了二十多只流浪貓。學校通報稱,他將5片人用某類藥物碾碎成粉末,分次兌水投喂給校園內的流浪貓,手段隱蔽卻極其惡劣。
更令人憤慨的是,蘇某面對質疑時輕描淡寫地辯稱,是因為“被貓吵得睡不著覺”,才采取如此極端手段。然而,據同校學生爆料,他不僅毒殺貓咪,還在朋友圈炫耀虐貓過程,甚至曬出殘忍畫面,全然沒有一絲悔意。
桂林市平樂縣同安鎮便民服務中心近期發布擬錄用人員公示,其中名為蘇某某的考生已進入考察階段。有網友指出,此人正是此前于2024年因虐貓事件被華中農業大學給予處分的蘇某某。對此,招聘單位已明確回應,確認該考生確系當年虐貓事件的涉事學生。
這事一曝光,網友直接炸鍋:“連貓都敢下手的人,也能去為我們服務?”“性質太惡劣了,這種東西居然還能考編上岸,明顯違反社會公序良俗”。
不過也有網友覺得這事不能一桿子打死,還是要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而相關地區人社局最近也做出了回應:已收到大量舉報,正由招聘單位核查身份與行為細節,若屬實將按程序處理,不符合錄用條件者不予錄用。
公眾的憤怒,不只是因為貓
這一次事件的最大爭議點,不只是當事人過去虐貓的行為,而是這項行為并未成為取消其入選資格的標準之一。很多人憤怒的根源在于——“努力與德行,誰更重要?”
貓,成了社會共情的媒介。動物作為最無力反抗的生命之一,其遭遇往往引發人們十足的同情與義憤。越是有責任感、有愛心的考生,越覺得不公:我努力了無數次才走到今天,他靠錯誤行為一度贏得回頭路?這叫未來的篩選還有什么意義?
很多人辛辛苦苦備考幾年,擠破腦袋進了編制。卻發現這樣一個有道德爭議的人居然也能進去,關鍵是沒人告訴他們這事算不算問題。
不是虐貓者一個“我當時年輕不懂事”就能讓大家接受的。
單看考試分高就能上崗,但是否考察了這人有沒有良知?有沒有同理心?能不能在崗位上真正做到“服務人民”?這些才是大家最擔心的地方。
他改過了嗎?靠一張嘴說的“悔過”,能信嗎?
有人說:“人誰無過?改了就好。”這個話倒是沒錯。
可問題是,我們都看不到他到底有沒有真正悔改過。
沒有公開道歉?沒有主動參與動物保護意識?也沒有進行任何社區反思?
現在連高考舞弊都可以追溯追查了,但像虐貓、歧視、職場PUA這種曾經傷害別人/其他生命行為的人,卻好像只要考高了分數,就能“一鍵重啟人生”,這樣的設定公平嗎?
不是敵意,而是不信任
公眾的憤怒,不等于“人肉”“圍攻”“開除”,而是:
我們沒有獲得足夠信息,來判斷這個人是否“真的值得托付”。
這才叫真正的不信任。
編制是個“金飯碗”,它屬于全部納稅人供養的公共資源。我們有權利問一句:“這個人夠格嗎?”
給機會沒問題,但不能讓人覺得——他靠傷害過別人(包括動物),也能走捷徑。
我們需要的,是道德考評,而不是群起聲討
這種事的根本對策,是提升制度本身的倫理公開性和考評透明性。
有人建議納入“道德檔案”或“個人成長軌跡評估”,也有人呼吁引入公眾監督平臺,使得編制審核不僅是紙面合格,更是實打實“德才兼備”。
也要警惕,公眾的聲音不能演變為“網絡審判”。我們不是在喊著“立刻開除”,而是在說如果系統無法預判一個曾無視生命者是否有資格為我們服務,我們就該參與提問、共同校準標準。
不該忘記的心,才是社會真正的底線
我們不否認一個人的努力,但不應該也忘記了他曾犯的錯。上升機制不是綠色通道,而應該是一個綜合判斷:你不僅聰明,還要有負責任的心。
給機會可以,但前提是能否面對過往。
被托付權利可以,但前提是能否守住公眾底線。
我們不要求每一個編制人員都十全十美,但我們有權期待,他們首先是懂得尊重生命、敬畏底線的人。
否則,一個人可以上岸,卻撐不起一個社會的信任。
來源 丨蒂惡人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