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貴水間,18個世居民族用時光釀造的文明瑰寶煥發新生。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貴州累計有159項非遺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些國家非遺如璀璨明珠,覆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10大門類,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織就出一幅絢麗多彩的人文長卷。
經年累月,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是貴州各民族的文化根脈,更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綻放多彩,煥發生機,成為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
民間文學
千百年來,貴州各民族扎根黔山秀水,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上榜國家級非遺的貴州民間文學就有苗族古歌、刻道、仰阿莎、布依族盤歌、珠郎娘美、苗族賈理、亞魯王、巴狄雄薩滾等11項。它們共同構筑起貴州各族群的精神圖騰。
國家級非遺亞魯王傳承人陳興華
從傳頌古歌、民間故事、民族典籍到口傳經文,這些由貴州少數民族群眾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包羅萬象,真實反映著少數民族群眾發展的人文歷史,既是民族遷徙的密碼本,又是哲學智慧的活化石,在文旅融合中化作動人的敘事詩。
傳統音樂
“水養山,飯養身,歌養心”,貴州各世居民族依山傍水為居,紡紗織布為衣,錘銀刺繡為飾,能歌善舞為禮,彈唱著獨屬這片土地的鄉音。截至目前,貴州共計有20項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入選國家級非遺傳統音樂類別,包括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多聲部民歌、銅鼓十二調、苗族民歌、蘆笙音樂、布依族勒尤等傳統音樂。
蘆笙表演
曲調飛揚,聲聲傳頌,音樂瑰寶在黔地回響。這些國家級非遺傳統音樂,或通過各自民族的語言口口相傳、或通過地區古老樂器精彩演奏,既一代又一代延續著民族的音樂基因,也傳承記錄著貴州少數民族精彩紛呈的生活史。
傳統舞蹈
民族舞步踏響時代節拍,在眾多誕生于貴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布依族高臺獅燈舞、苗族蘆笙舞、木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彝族鈴鐺舞、阿妹戚托、布依族轉場舞、苗族古瓢舞等17項傳統舞蹈經久不衰,通過音樂搭配歌舞的演繹,生動展示著貴州少數民族群體從古至今的生產狀況、生活習俗、文化信仰和理想追求,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苗族古瓢舞
這些充滿貴州特色的傳統舞蹈,既有體現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獅舞,也有彰顯古樸文化的木鼓舞、古瓢舞等。今天,它們仍在發展中傳承、傳承中創新,以傳承千年的肢體語言,持續演繹著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的藝術魅力。
傳統戲劇
黔山秀水間,戲劇唱古今。在貴州入選的國家級非遺中,14種地方戲曲綻放異彩,花燈戲、侗戲、布依戲、彝族撮泰吉、儺戲、安順地戲、木偶戲、黔劇、陽戲等傳統戲劇,流淌著民族文化的特殊表達。它們以各具特色的不同表演風格,融合了區域民歌、舞蹈、說唱等藝術形式,可謂是貴州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典型代表。
安順地戲
方寸舞臺見證貴州人文的萬花筒。長久以來,貴州傳統戲劇劇目植根地區民族生產生活,風格質樸,既取材于民間、也流傳于民間,其表演形式充滿生活氣息。在發展中,各個傳統戲劇互相影響促進,表演形式不斷豐富,深刻折射著貴州人文發展的燦爛風采。
曲藝
在貴州,有種說唱叫曲藝。貴州曲藝具有民族語言說唱的典型特征,在國家級非遺曲藝中,有來自貴州黔西南的布依族八音坐唱、黔東南的嘎百福以及黔南的旭早3個項目。它們分別以絲竹樂器伴奏多人布依語說唱、無伴奏苗語說唱以及無伴奏水語說唱等多種方式,展現著貴州代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
布依族八音坐唱表演
這些古樸的曲調,深深扎根于貴州少數民族群眾之中,以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相結合的敘事形式,世代傳唱著各民族的故事,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內容蘊含長久歷史發展中的眾多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文化和社會價值。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門類,可謂是國家級非遺中最為吸睛的一類。在貴州,有賽龍舟、布依族武術、赤水獨竹漂等4項入列其中。這些項目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廣泛的群眾性、較強的娛樂性和突出的觀賞性,深刻體現著不同地域文化所孕育出的形式各異的精彩體育活動。
赤水獨竹漂
賽龍舟的歡樂競技與布依武術的剛柔并濟相映成趣,獨竹漂上演水上凌波微步,非遺絕技在創新中驚艷世界,貴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歷久彌新,如今正通過各網絡平臺走在流量風口演繹新的傳奇。
傳統美術
時代發展,在一系列國家級非遺中,貴州共有剪紙、苗繡、水族馬尾繡、泥塑、侗族刺繡、布依族刺繡等12項民族傳統美術項目。這些非遺項目以其獨具特色的美學表現力,已然成為貴州非遺文創發展的堅實基礎,用既傳統又新潮的表達,推動著民族文化不斷綻放魅力。
馬尾繡傳承
萬象更新,從在紙布“作畫”,將文化記憶繡成民族紋樣;到絲線與數據光纜交織,現代工具為民族非遺插上騰飛翅膀。這些貴州傳統美術非遺項目不僅走向了世界、受人熱捧,還在AI、大數據算法和矢量繪制等技術發展中,用一場科技賦能非遺傳承的變革,為這些歷經數百年沉淀的非遺注入全新活力。
傳統技藝
傳統技藝是一個地區人民生產生活技藝的智慧結晶,至今,貴州共計有31項傳統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其中包括了遠近聞名的蠟染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茅臺酒釀制技藝、凱里酸湯魚制作技藝以及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玉屏簫笛制作技藝、楓香印染技藝、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等。
侗族鼓樓
這些傳統技藝有穿在身上的布上青花瓷楓香染,有膾炙人口的特色美食凱里酸湯魚,有獨具智慧的木構建筑侗族鼓樓,還有音色清越優美的竹管樂器玉屏簫笛……它們囊括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彰顯了貴州人民善于在生活中創新創造的向上精神。
傳統醫藥
夜郎無閑草,黔地多靈藥。作為山地公園省,貴州有藥用植物資源7000多種,位居全國前列。這些藥用植物資源也為貴州傳統醫藥的發展奠定著堅實基礎。截至目前,貴州有中醫傳統制劑方法、瑤族醫藥、苗醫藥、侗醫藥、布依族醫藥等9項傳統醫藥入列國家級非遺。
農家瑤浴制作
這些傳統醫藥非遺項目,融合了草藥知識、養生理念與民族遷徙史,最終演變為兼具醫療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傳統醫藥療法,濃縮了貴州因地制宜推進中醫藥發展的生存智慧,體現著貴州人民對自然的深刻認知。
民俗
貴州的多彩,多彩于豐富的民族文化、獨特的民俗活動。在貴州,每個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活動,火把節、三月三、苗族鼓藏節、水族端節、侗族薩瑪節、仡佬毛龍節等38個民俗項目,為貴州10類國家級非遺數量之最,構筑起屬于這里最動人的文化景觀。
侗族薩瑪節
非遺民俗交織成畫,民俗傳承經久不衰,每個節氣都是民族記憶的復活節。新征程上,“非遺+文旅”的創新模式,也讓古老節慶持續化作促進民族團結、豐富文化生活、助推經濟發展的新的引擎。
從苗族古歌的悠遠吟唱到玉屏簫笛的清音繞梁,從瑤族藥浴的生命智慧到獨竹漂的競技之美……貴州非遺正以國潮之姿破圈生長。這不僅是古老文明的現代表達,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黔地文明正迸發出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
聲明
以上信息來源@貴州日報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