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醫保報銷、租房合同、就業求職、人際關系等生活常識是大學生獨立生活后必須面對的課題。此前,傅怡強在南京傳媒學院開設的《大學生生活指南》課程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表示“太需要了”“請開成線上公開課”等。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63所高校的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1389份,結果顯示89.27%受訪者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生活類常識課程,81.19%受訪者表示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自己愿意選修。(見6月30日《中國青年報》)
《大學生生活指南》課程一座難求、近九成受訪大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生活類常識課程,這背后是久居象牙塔的大學生迫切渴望補上生活常識這一課的現實,也為當下的高等教育更好適應社會需求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向。
生活類常識課程的走紅,首先反映出當代大學生與社會現實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帶。從醫保報銷到租房合同,從HPV疫苗預約到智齒治療報銷,這些在成年人看來稀松平常的生活技能,卻讓不少高學歷年輕人屢屢“踩坑”。有學生在北京校醫院和定點醫院間“暈頭轉向”,有學生因不了解報銷規則而多花冤枉錢,諸如此類,都是這種“隔離”狀態的真實寫照。一些大學生不得不依靠網絡搜索和社交媒體獲取基本生活知識的現實,其實也在發出提示:在對人才進行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不能忽視生存能力的培育。
看似簡單的課程,實則是連接校園與社會的關鍵橋梁。有大學老師將鍋碗瓢盆搬進教室演示做飯,打電話給12345核實政務信息,這些“接地氣”的教學方式之所以受到熱捧,正是因為它們填補了傳統教育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最期待的不僅是醫保報銷等實用技能,還包括有效溝通、團隊協作等軟實力。由此看來,生活類常識課程的價值已超越具體的知識與技能傳授,正在成為學生社會化的模擬訓練場。當學生通過課程學會帶爺爺圓夢北京,或理解醫保談判的不易時,這堂課的意義或許早已超出了“生活指南”的范疇。
某種角度看,生活類常識課程不失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探路。大學教育不能止步于專業知識的灌輸。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人類獨特的生存智慧顯得尤為珍貴。高校不妨以此為契機,構建更加開放、多元的課程體系,讓圖書館里的知識真正“活”起來,變成學生們應對復雜社會現實的底氣。
當大學生們為租房合同焦頭爛額、為智齒治療精打細算時,他們其實正在經歷最真實的人生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不食煙火”的專家,而是塑造能妥善安頓自己、從容面對變化的社會人。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