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寧愿在美國洗盤子,也不愿回國當教授”
這句話出自年輕的美籍華人張益唐口中,但他卻不是一般人,在美國從事了大半輩子的數學研究,并獲得多項著名數學獎項,是全球著名的數學家。
而他卻在近段時間回國了,并擔任香港中山大學的全職教授,這一消息的傳出,便遭到了網友們的質疑。
要知道現在張益唐已經年過古稀,如今回國,難道是他在美國待不下去了?
正文
2025年6月27日,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在香港中山大學完成教授聘任儀式,而且他此次是作為全職教授任職的,這表明他之后會在國內發展。
但是這一消息的爆料,并沒有收獲網友們的大力支持,反而是對他回國保持懷疑的態度,主要是因為在早年間他曾公開拒絕北大的邀請,稱自己“寧愿在美國當洗碗工,也不會回國當教授”。
當年這件事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對張益唐“崇洋媚外”的行為進行斥責,更多的是不少人覺得北大養了個“白眼狼”。
1955年,張益唐出生于上海的一個高知家庭,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北京打工,所以他從小和識字不多的外婆在上海生活,盡管沒有好的學術熏陶,但是小張益唐從小就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便開始自學數學。
直到1968年,張益唐和父母在北京得以團聚,他也在清華附中學習了一段時間,這時候他已經表現出極強的數學天賦,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他的母親在特殊時期代受到影響,被分到鄉下當知青。
而他也離開了北京。
等到國家恢復高考后,張益唐以極為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
在校期間,他的數學天賦表現的極為亮眼,在順利完成本科后,又緊接著和當時中國數學論專家潘承彪繼續在北大攻讀碩士。
在此后的三年學習中,張益唐跟著恩師潘承彪學習,奠定了扎實的數學基礎,1985年,他成功取得碩士學位,同年,在北大校長丁石孫的推薦下,他成為公派自費赴美留學生。
之后丁石孫校長還幫他選擇了當時全球著名數學教授莫宗堅,作為他的博士導師,一起攻關當時的世界難題“雅克比猜想”。
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在跟著莫宗堅僅僅學習了兩年,便把這個世界難題攻克了,之后他便發表了論文,這也使得他在數學界名聲大噪。
這本來是無上的榮耀,數學界的專家們開始研究他的論文,但就是在這個時候,有專家卻發現了他的導師莫宗堅的論文有問題。
面對質疑,莫宗堅不想在學術界失去名望,堅稱自己的論點沒有錯誤,還聲稱張益唐的有問題,但是眾多專家卻十分肯定張益唐的學術成果,因此師徒二人關系破裂。
正是因為這樣,導致了張益唐博士延畢了七年才拿到畢業證。
但這也還不是最慘的。
最慘的是,莫宗堅在他畢業后不給他寫推薦信,這在美國可以說是無法再進入其他院校,進行學業上的研究了。
畢業即失業的張益唐深受打擊,當時,北大得知他的處境后,向他拋出橄欖枝,希望他能來北大數學系擔任教授。
但是此時的張益唐卻堅持拒絕,稱自己寧愿當洗碗工,也不回國。
這件事傳到國內,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拒絕費心培養他的母校,反而要在受盡白眼的美國繼續發展,外國的生活有那么好嗎?
但是張益唐卻沒有在回應這件事,在美國沒有穩定收入的他,也不好過,每天只能靠當洗碗工獲得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直到有一次,他曾經北大的校友有一項純數學難題解決不了,請求他幫忙,而他只花費了一周時間便解決了。
后來朋友為了感謝他,給他介紹了“賽百味”的工作,在此后七年里,張益唐就一直在賽百味兼職,算是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
1999年,在兩位同窗好友的推薦下,他拿到了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編外講師教職,雖然工資低,但是好在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研究了。
而他這一待就是14年。
在此期間,準確的說是2008年,他關注到了“孿生素數猜想”,將重心都放在這個論題上面,但是做了關于三年的研究后,他就遇到了瓶頸,之后始終沒有任何進展。
直到2012年,他在參加朋友聚會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一直困擾他的瓶頸出現裂痕,在匆匆告別了朋友,就回家開始寫思路,在之后的幾個月中,張益唐不斷完善細節,寫出了震驚數學界的《素數間的有界間隔》論文。
2013年,張益唐在《數學年刊》上發表了這個論文,證實了“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于7000萬的素數對”, 這一研究被業內專業人士一致認為他在“孿生素數猜想”的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而張益唐也因此獲得“奧斯特洛夫斯基獎”、“柯爾數論獎”等數學著名獎項,研究數學大半輩子的終于在58歲的時候,讓他躋身世界知名數學家。
而2018年,我國再次向他拋出橄欖枝,希望他來山東大學潘承彪數學研究所擔任教授,這次的張益唐沒有拒絕。
之后有記者采訪他,問有沒有后悔過當初拒絕北大,他的回答卻是“現在中國發展好了,我也在考慮是否回來”,沒有往日的鋒利,像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現在他正式擔任中山大學的教授,但是很多網友對他回國也表示不滿,覺得他年輕時候為美國奉獻了一輩子,現在古稀之年才選擇回國,很難不懷疑他是回國“養老”的。
結語
對于張益唐的回歸祖國,他的學識肯定是能給我國數學界帶來新的力量,但是對于他現在才回來的做法卻難以說服中國網友,作為國家辛苦培養的人才,卻沒有為祖國奮斗過,這無疑是讓中國人不能接受的。
而我們現在也更希望有志青年能在學成之后早日報答祖國,讓自己的祖國變強,而不是等祖國變強了才回來尋求“庇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