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7月1日,比亞迪位于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市的新能源汽車工廠首車下線儀式隆重舉行,巴西巴伊亞州州長杰羅尼莫·羅德里格斯、巴西文化部部長馬格蕾斯·梅內塞斯、卡馬薩里市市長路易斯·卡洛斯·卡埃塔諾、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及比亞迪巴西分公司總經理李鐵等嘉賓蒞臨現場,封面新聞應邀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此標志性事件,不僅是比亞迪海外布局的里程碑,更意味著中國智造在拉美工業版圖上寫下新注腳——在福特汽車撤離的舊址上,中國車企正以新能源技術重構當地汽車產業生態。
比亞迪位于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市的新能源汽車工廠
戰略接棒:從產能替代到產業升級
2021年,福特關閉在巴西的百年工廠,為拉美汽車工業留下空白。2023年,比亞迪斥資55億雷亞爾(約合71億人民幣)收購該舊址并擴建,這絕非簡單的產能填補:卡馬薩里市地處巴西東北部工業走廊,毗鄰薩爾瓦多港與鐵路樞紐,是輻射南美市場的天然支點。比亞迪在此打造的綜合體涵蓋整車制造、電池加工、電動巴士底盤生產,形成完整產業鏈。
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
“我們要建的是拉美新能源汽車的‘心臟’。”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的表態,道出戰略核心:以技術輸出推動產業迭代,而非單純的規模擴張。這座工廠初期產能15萬輛,計劃創造2萬個直接與間接就業崗位,將成為拉美最大電動車制造中心,其意義早已超越單一企業布局。
業績斐然:從260輛到市場主導的跨越
比亞迪在巴西的增長曲線堪稱奇跡。2022年銷量僅260輛,2023年躍升至1.7萬輛(增長近68倍),2024年突破7.6萬輛,同比增長328%,斬獲“年度增長最快品牌”。2025年1-5月,其銷量超3.9萬輛,純電車型市場份額達92.16%,插混車型占比35.8%,穩居頭把交椅。
巴伊亞州州長杰羅尼莫在致辭中高度評價比亞迪
封面新聞在現場了解到:首車下線的海鷗車型,是技術實力的縮影。適配巴西熱帶氣候的刀片電池、350公里續航(NEDC標準),疊加較同級別燃油車低15%的價格,即便售價為中國市場的2-3倍,仍成爆款。這背后,是比亞迪十余年深耕的積累——從2013年圣保羅辦事處起步,如今業務已覆蓋光伏、大巴、軌道交通等領域,成為巴西民眾眼中“可靠與尖端”的代名詞。
全球層面,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已進入112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前五月海外銷量37.42萬輛,同比增長112%,5月單月出口8.9萬輛再創紀錄。同時,匈牙利歐洲總部落地、自有滾裝船隊投用,更構建起全球化供應鏈網絡。
破浪前行:挑戰中的突圍之路
比亞迪出海的亮眼成績背后,是布滿荊棘的征途。品牌認知上,需扭轉“廉價低質”偏見,投入巨資建銷售網絡與服務體系,初期覆蓋不足曾影響消費者信心;法規層面,巴西階梯式上調新能源進口關稅,倒逼本地化生產加速;文化差異也曾引發波折,建廠期間部分爭議被放大,考驗企業危機應對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的應對之策頗具韌性:采用“半散件組裝+本土供應鏈培育”模式,平衡關稅成本與本地化率,計劃3年內將零部件本地采購比例提至60%;聯合巴西高校建新能源實驗室,開放技術反哺本土產業;產品上,海獅07EV等7款車獲Euro NCAP五星認證,海鷗摘得“世界城市車”稱號,以硬實力破局。
綠色重塑: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
比亞迪巴西工廠本身就是綠色轉型的踐行者——太陽能與水力發電驅動生產,雨水回收、污水處理系統全覆蓋,嚴格遵循全球減碳標準。這種模式與巴西“綠色發展”戰略高度契合,不僅創造就業,更推動當地從“燃油依賴”向“綠色交通生態”轉型。
當首輛比亞迪汽車駛下生產線,承載的是中國智造對全球產業格局的重構。從福特離場到比亞迪擎旗,拉美工業版圖正被注入新基因。這不是終點,而是中國車企以技術、韌性與責任,書寫全球化新篇章的又一起點。
封面新聞記者 黃明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