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餐飲業的日子實在不好過。先是疫情沖擊,被迫關門歇業;后來終于熬到復蘇,又時不時被各種“防疫加碼”“安全檢查”折騰得夠嗆。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市場回暖,一些地方卻又出現“公職人員不準聚餐”的爭議,讓餐飲老板們再次提心吊膽。
疫情三年,餐飲行業是受沖擊最嚴重的領域之一,許多小店因長期停業、客流銳減而倒閉,勉強撐下來的也負債累累。好不容易熬到社會面放開,本以為能迎來報復性消費,結果卻發現,消費者的錢包緊了,外出就餐的頻次遠不如從前。更讓餐飲人無奈的是,一些地方在“安全監管”或“廉政建設”的名義下,對聚餐活動層層設限,甚至出現“公職人員不得聚餐”的極端規定。
近日,某地區委書記帶頭下館子,自掏腰包請人吃飯,并號召“全區領導干部春節前去買一套新衣服,給家屬小孩也買一套;周末帶著家人出去吃頓飯。”其意義已遠超一頓飯本身——它既是對經濟復蘇的暖心助力,更是對紀律執行邊界的一次生動闡釋。
這本是提振消費信心的好事,卻引發爭議,有人認為這是“鼓勵公款吃喝”,但更多人覺得,如果連正常的社會交往、朋友聚餐都要被限制,那餐飲業還怎么活?
餐飲業是典型的“民生行業”,它不僅是城市煙火氣的象征,更是無數普通家庭的生計來源。我國餐飲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數千萬人,背后關聯著食材供應鏈、物流、裝修、廣告等多個行業,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因為某些“廉政風險”就一刀切禁止公職人員聚餐,不僅矯枉過正,更會讓本就脆弱的餐飲市場再受打擊。
事實上,正常的商務宴請、親友聚會本就是社會運轉的一部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怎么吃”,只要花自己的錢,不觸碰紀律紅線,公職人員為什么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去餐館消費?如果連這點基本的社會活動都要禁止,那只會讓餐飲業失去一大塊客源,讓更多從業者陷入困境。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復蘇階段,餐飲業作為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柱,需要的是扶持,而不是限制。政府可以做的,是簡化審批流程、降低稅費負擔、提供金融支持,而不是用各種“禁令”讓餐飲人戰戰兢兢。
餐飲業的繁榮,直接關系到就業、消費和城市活力,與其糾結“公職人員能不能聚餐”,不如多想想如何讓老百姓敢消費、愿消費。畢竟,一個連正常社交就餐都要被限制的社會,不僅壓抑,更難以真正提振經濟。
餐飲業是經濟的晴雨表,也是民生的溫度計,過去幾年,這個行業已經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壓力。如今,是時候讓它回歸正常了,少一些無謂的限制,多一些實在的支持。只有讓餐飲業真正活起來,才能讓無數靠這個行業養家糊口的人看到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