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一家占地四層、外墻鋪陳著大片粉色的中國KTV品牌——星聚會,在東京澀谷這個“全球最繁忙十字路口”開了業。對于行業觀察者來說,這個場景除了象征意義,更多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因為在中國,KTV早就成了一條被資本遺忘的賽道。據天眼查數據,自2015年起,超過7萬家KTV門店從中國地圖上消失,曾經的行業巨頭也已悄然隱退。“近些年來娛樂業態分流得很厲害,KTV早已不是主流資本會投去一瞥的領域?!币晃幌M領域的投資人對36氪表示。
然而,星聚會的數據卻呈現出一種詭異的韌性:成立14年以來,在國內開了超900家門店,且無一因虧損倒閉,門店的投資回報周期短于行業平均水平。
成為中國KTV領域的頭部品牌后,星聚會又將商業版圖拓展至海外,試圖在日本這個KTV發源地立足。當然,這并不容易,以星聚會澀谷店為原點,半徑1公里范圍內,環伺著10余家本地KTV品牌。
這無疑是場高難度的客場作戰,但星聚會創始人翁培民(以下簡稱“星哥”)卻對此信心十足,他公布了其全球化的野心:3年內國內2000家、海外300家。在他看來,星聚會可以用從中國“卷”出來的全新場景和服務方法論,來改變當地人的娛樂方式。
出席東京澀谷店開業剪彩的主要嘉賓:星聚會創始人翁培民、印力集團董事長丁力業、全聯房地產聯合會會長王永平、贏商股份總裁周艷斌、龍柏基金董事長蔣躍敏、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蔣豐、日本中華總商會常務理事株式會社ACEHIGH創始人兼CEO佐佐木健一
KTV行業的夕陽余暉,似乎與這家高速增長的連鎖品牌毫不相干,星聚會亮相澀谷,也引出了一個遠比“出海成敗”更根本的議題:在一個傳統估值邏輯失效、早被視作“廢墟”的賽道中,星聚會究竟是在無視產業規律賭博,還是創造了一個能穿越周期的“新物種”?
不是KTV,而是娛樂社交空間
類似健身產業,傳統KTV的落寞,本質上是財務模型的崩潰。動輒數千平米的營業面積、高昂的商圈租金、沉重的裝修投入、以及龐大的人力成本,共同構成了一個脆弱的“重資產”結構。一旦客流波動,現金流便迅速斷裂,最終被成本反噬。這是被市場反復驗證過的“死亡規律”。
但老套路的失效,不等于賽道沒有前景,起碼星哥如此理解。
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在自傳《飛得更高》中,列出了四條創業初期選擇賽道的標準:第一,行業內沒有足夠強大的競爭對手;第二,可以快速增長做到本國頭部;第三,行業屬性適合年輕創業者;第四,經營層面能夠產生規模效應。
這些標準對其影響至深。在反復對比尋找過后,他錨定了KTV賽道。星哥發現,雖然該行業競爭者眾多,但幾乎沒有具備足夠統治力的頭部企業,甚至受互聯網沖擊,大量KTV企業都陷入了倒閉潮。
但K歌市場永遠不缺受眾。事實上,自從在線K歌軟件出現后,“KTV”早就變得無處不在。盡管如此,他認為實體KTV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其底層邏輯是,“人們來KTV并不是為了唱歌,而是為了社交、歡聚與情緒釋放”。
換言之,KTV是一種“多巴胺生意”,是一個社交空間。
針對“社交”與“歡聚”,星聚會再造了KTV的場景和服務,旨在掀起一場“坪效最大化”的商業革命。傳統KTV的收入模型極為單一:包廂時段費+有限的酒水銷售。這使其盈利能力完全受限于營業時長和有限的客單價。星聚會的做法,是將這個單一的空間,改造為一個多場景、多時段、多收入來源的“多巴胺工廠”。
星哥將理念拆解為一系列的具體產品功能:包廂被布置得更加多元,還增添了聲、光、電、噴霧等功能,不僅提供K歌服務,也滿足了蹦迪、劇本殺、下午茶、商務會議、廣場舞等需求,覆蓋不同年齡層和消費場景。星聚會的營業時間,從傳統的傍晚,向前延伸至中午,向后覆蓋了午夜。
更有想象力的改造在餐飲環節,除了常規酒水之外,消費者還可以吃到“正餐”——正宗的嵊州小籠包、小龍蝦、利比里亞火腿等,這已經超出了傳統KTV的服務領域。
星哥把快樂分為兩個概念,一是讓顧客感受更快樂,二是讓聚會本身更有趣。圍繞“快樂”本身,星聚會對傳統的KTV玩法做了許多改變。以星聚會即將發布的點歌系統為例,顧客除了唱歌之外,還能實時與陌生人進行PK,或者進行線上互動,而啤酒、餐食等激勵也可以成為其中一環。
“未來,我們可以讓PK結果滾動起來,排出周冠軍、月冠軍,最終大獎也許可以是一臺汽車。通過我們的技術,每個人都可以做MTV主角,在線上分享裂變。如果你足夠優秀,甚至有可能包裝成歌手?!毙歉绫硎?。
看似簡單的品類擴充、玩法更新,實際上,底層思路早已迥異,星聚會將傳統KTV單一的“時段性空間租賃收入”,升級為“空間+時間+內容消費”的復合收入。在付出空間費用的同時,顧客還為食物、為體驗、為情緒支付額外的溢價,這拉高了單次消費的客單價與利潤空間,增強了用戶黏性,創造出了二次傳播的效應。
除了產品模式創新之外,星聚會還改良了拉新與留存的策略,例如其獨特的「4+1」法則。
“4”是指,店長要加滿周邊1-2公里商戶微信,隨時滿足周邊商戶團建需求;劃分大客戶并提供獨特服務;瞄準周邊人均消費200元以上的商務宴請餐廳,在餐后時間發優惠券宣傳;在包廂消費一定時間后,適時提供餐飲等附加服務?!?”則是在商場地下室、外立面、一層大廳和電梯內貼宣傳海報,做到全方位曝光,“4+1”共同促進流量提升與轉化。
截至目前,星聚會全國覆蓋超130座城市,門店數量超900家,活躍會員數超3000萬,并仍在持續增長中。
星聚會的所有動作,都指向了同一個結論:摒棄了傳統線下娛樂業“開門迎客”的被動經營邏輯,將互聯網領域的“私域流量”移植到了線下存量空間,試圖把高度依賴體驗、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意,轉變為可量化、可預測的增長確定性。
小體量、輕人力的“減法守則”
星哥很早就意識到,走傳統KTV的老路,只有死路一條。
一場疫情更是加速了傳統KTV的淘汰進程,曾經風靡全國的某KTV品牌便是最好的例證,這種依賴于大型場地和頂級商圈的商業模式,最終在高租金壓力和互聯網沖擊之下淡出市場。
意識到重資產的“黑洞效應”后,星哥選擇通過數字化轉型,想要走通輕量化小店的模式。
KTV所屬的文體娛業態是購物中心的“標配”,租金相對餐飲更低,約為后者的1/4。而在面積上,星聚會摒棄了傳統KTV2000~3000㎡門店的做法,主力店型采用300~800㎡,并通過多樣化門店類型適配不同類型的購物中心,以此實現坪效最大化。
星聚會門店包廂
而在人員方面,通過數字化、體系化、標準化和流程化,星聚會將用工人數精簡到10人左右,400㎡的門店可控制在6人左右。
如此一來,星聚會解決了線下商業的兩大核心痛點:租金與人力開支。
星哥表示,后續下沉市場單店投資可以控制在200萬以內,回本周期快的話不到一年,慢的話三年。事實上,星聚會過去單店投資回報周期基本也都在兩年左右,并且能夠實現穩定盈利,這在連鎖商業體系中并不常見。
這種小體量、輕人力的低成本高效運營模式,讓星聚會挺過了疫情的沖擊。星哥回憶,疫情期間不能開業,星聚會的員工紛紛奔向了外賣騎手、超市搬運員、網約車司機等社會更需要的工作。疫情結束后,超過九成的員工都選擇了回歸。原因在于,星聚會擁有的員工培養與晉升體系,給予更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消費者外出消費熱情的回歸,星聚會各地門店很快爆滿,快速填平了疫情期間的虧損。而在經歷過疫情的檢驗后,星聚會的經營韌性也贏得了更多加盟商與地產商的信心。用星哥的話來說,“現在缺的不是加盟商,而是位置,有100多家加盟商都在排隊等著選位置。”
星聚會的戶外廣告位
獨特的“社交空間”定位和輕量化的運營模式,讓星聚會成為了KTV行業獨樹一幟的存在。但創業從來不是從一開始就未卜先知,而是在踩坑與嘗試中提煉經驗。星哥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保持不被大風吹倒,就是創業者最好的姿態。而讓自己不被吹倒的最佳辦法,就是不斷復盤、學習。
星哥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做10000次回鍋肉,卻仍然不能成為回鍋肉大師,原因在于他永遠都是低水平的重復,沒有進步,但如果他每天都及時復盤找缺點,那進步會是顯著的。因此,星聚會每周都會舉辦雷打不動的品質提升會,由各個條線負責人針對用戶體驗提出整改和優化建議,持續刷新用戶體驗。
“我一直認為,人類最偉大的力量就是復利的力量。如果你每天進步1%,一年后會進步37.8倍。但如果你每天退步1%,很快就會變成0。”
投資人為什么搶著投?
在絕大多數投資人眼中,傳統KTV是一門早已經“過氣”的生意。與之相反,星聚會卻是一枚備受關注的高增長型標的。
像所有具備內生現金流能力的企業一樣,星聚會對單純的財務投資并無迫切需求。星哥透露,星聚會此前從未有過融資需求,目前在考慮第一輪融資,被問詢的次數明顯增多了?!敖衲暌呀浗哟耸畮讚芡顿Y人,都很感興趣,搶著要投。但是我們還是會慎重挑選,希望能夠帶來除了錢以外的東西?!?/p>
一位主投消費領域的投資人評價,KTV不被一級市場青睞的原因在于它“太重”、“太老”也缺乏想象空間。星聚會的獨特之處在于做得足夠輕、足夠新,并且回報周期高于預期。
他舉例,星聚會很多門店的投資回報周期,與頭部茶飲、餐飲品牌基本相當,甚至優于這些頭部品牌的部分門店。而傳統KTV,3年回本、5年更新已是常態。
星哥表示,星聚會單店目前的收入來源有很多種。除了常規的酒水餐飲、包廂服務費之外,也在打造具有自身辨識度的IP周邊零售,并且會通過獨特的方式呈現,例如店員跳舞。而對于總部,除加盟費、供應鏈收益和零售收益之外,星聚會也在考慮在包廂屏幕上加入互動屏廣告,在創造更多玩法樂趣的同時豐富自身商業模式。
星聚會另一個吸引投資人的特點是擴張迅速。星聚會官方披露的一項數據顯示,其品牌二店率達83%。二店率指加盟商在開設首店后繼續投資第二家店的比例,83%的比例表明絕大多數加盟商首店盈利,這也證明了星聚會的單店模型具備可復制性。
星哥對未來擴張頗為樂觀。他指出,國內市場的下一步計劃是完善一、二線城市布局,同時向更多大眾市場進發。以上海為例,目前上海門店數量超過70家,目標是翻番。而大眾市場則是未來增長的核心。據悉,目前星聚會在大眾市場的幾家門店,數據表現都不比一線差。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星聚會的香港銅鑼灣店也已啟動施工,同時完成了蘭桂坊店簽約。
星聚會創始人星哥與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博士完成簽約
在加速開店的同時,星哥并不擔心在國內被友商復制。在他看來,星聚會有三大護城河:資源、時間和技術。
第一,KTV是一門極其講究地段的生意。星聚會已經進駐一線、新一線甚至二線城市所有熱門的商場。由于一家商場基本只會引進一家KTV,后來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做社區店和街邊店。
第二,一家KTV開業,要拿到工商、文化、消防、公安和食品安全五個部門的認可證書,流程遠比餐飲行業復雜?!澳憧煳乙部?,我慢你也慢,你很難再跑過我。”
第三,KTV不像餐飲,遍地都是成熟的供應鏈。過去五年,星聚會累計投入了近1億人民幣用于研發,這筆投入并非為了創造無關痛癢的“黑科技”,而是打造了一套支撐龐大機器運轉的“中央系統”。
最重要的是它解決了規?;暮诵碾y題:標準化與品控。遍布130多座城市的900多家門店,如何保證服務質量的統一?答案就在這套集點歌、收銀、會員管理、供應鏈于一體的系統中。它能將復雜的運營流程,拆解為標準化的指令,極大地降低了對“人”的依賴,保證了店鋪復制的穩定性。
此外,系統收集到的海量用戶行為數據,也能反向促使星聚會“自我進化”,在運營效率上與依賴經驗管理的傳統KTV拉開了代際差。其他品牌不可能快速模仿,即便模仿,星聚會也在向前迭代。
而在海外,星聚會的短期目標是3年內在日本開100家店,同時向東南亞、歐美、澳洲擴張。在他看來,中國企業背靠全世界最完備的工業制造體系,同時也掌握最先進的營銷打法,這是日本乃至其他國家競爭對手并不具備的優勢,也是中國KTV出海的突破口。
盡管各個市場消費群體特征不同,但對快樂的本質追求都相同。相比起KTV,星哥更愿意把星聚會定義成娛樂社交空間。
在他的觀念里,偉大的品牌不是在存量市場搶份額,而是創造新的需求。這才是這抹亮粉色出現在澀谷的真正意義。它在宣告,KTV或許會消亡,但“讓人們更快樂地歡聚”這一底層邏輯永遠存在。
星聚會正是抓住了這一點,這是它能夠在本土市場構筑商業壁壘、穿越周期的原因,也是它敢走向全球市場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