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以入第二名高分入學的漢斯輟學了。
漢斯本來是大人眼里“優秀”的孩子,成績好、聽話,代表全城去參與“州考”,以第二名的好成績進入神學校。這可是這條平民孩子唯一的出路。他本來該有大好的未來。
然而,這個孩子卻被摧毀了。
是神學校摧毀的他嗎?
誠然,神學校的日子沉悶,課程死板枯燥,每個學期都有意外發生,漢斯也沒辦法從裝腔作勢的同學們那里獲得友誼。但學習這件事不就如此,難道還指望在學習上活得快樂嗎?
是特立獨行的海爾納摧毀了他嗎?
海爾納,一個來自優渥家庭、擅長寫詩、特立獨行的孩子。在神學院里,他是漢斯的好友,他們在一起讀書、漫游。海爾納對文學獨特的解讀,為漢斯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讓他覺得世界并不是神學校老師解讀的樣子,世界應該是更生動,更活潑,更豐富的。
他影響著漢斯,難道是他摧毀了他嗎?
不,摧毀漢斯的,是他的自我覺醒——如果無法成為自我,那么發現自我不過是悲劇的開端。
教區、神學校的老師們不希望看到漢斯成為“天才”。他們不喜歡獨特的孩子,他們討厭不聽話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經常鬧出鬧劇的“天才們”,神學校不需要這樣的天才。他們對漢斯加以虛偽的關心,刻薄的要求,無視他心靈的渴求。
教區老師、父親用希臘文、拉丁文等等知識為漢斯塑造了一個沒有色彩、死氣沉沉的泥塑外殼。
但是,海爾納在他厚厚的外殼上撬開了縫隙,泥塑松動,光照了進去。漢斯在海爾納的啟發已經看見了另外一個世界,他已經無法忍耐現在這個世界。
最終,桀驁不馴的海爾納選擇了“叛逃”,而漢斯被視為了“同謀”。
而這一切,就成為漢斯毀滅的開始......
以上就是黑塞早期創作的近乎自傳、內心剖白的小說《在輪下》。故事里腐舊的神學院、壓抑的社會氛圍、被打壓的個性、嚴重的精神危機......都曾在黑塞本人身上發生過。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黑塞在這部半自傳小說中的控訴,在我們今天依然存在:被剝奪興趣與志向、為滿足他人的期望成為“模范學生”、壓抑自己內心的渴望、面對規則妥協退讓......當代讀者仍能從主人公漢斯的困境中看到現代教育問題的影子,《在輪下》的批判性歷久彌新。
在海爾納的啟發下,漢斯自我發現、自我覺醒,等待他的會是什么?是新生?還是徹底的悲劇?
如果這個故事觸動了你,那不妨翻開《在輪下》(姜乙限量親簽版),把故事讀完,感受黑塞帶來的文字震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