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友
大會合影大會主旨報告發言平行論壇
6月29日,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本國創價大學及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日語與國際商務專業教學研究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25年度池田大作思想與中日人文交流研討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盛大舉行。研討會以“人本主義與和平——中日友好交流的新展望”為主題,聚焦池田大作的“人間革命”、跨文明對話及全球共生倫理,探討以東方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為中日人文交流及全球和平治理注入新動力。
群賢畢至:共話和平與人文交流
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創價大學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50余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池田大作思想的哲學內涵、實踐路徑及對中日人文交流的推動作用展開研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劉建達在開幕式上表示,池田大作作為中日友好的重要推動者,其人文精神與和平理念對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具有深遠意義。他強調,學校致力于搭建中外人文交流橋梁,此次研討會是這一使命的體現。日語語言文化學院名譽院長陳多友教授指出,面對全球挑戰,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對話與合作至關重要,研討會旨在挖掘池田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契合性,為全球和平治理提供東方智慧。
創價大學校長鈴木美華教授表示,創價大學秉承池田大作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和平建設者。她期待通過研討會深化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合作,探索池田思想在新時代的實踐路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主旨演講:多維視角解讀池田思想
中國原駐日本大使、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程永華強調,中日“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傳統在國際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他指出,中日關系正重啟改善,需遵循兩國政治文件原則,深化經濟合作,擴大人文交流,構建契合新時代的穩定關系。和平友好與合作共贏是中日關系的未來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教授從和平主義視角,分析了池田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契合性,提出通過“人性革命、教育賦能、制度創新”實現和平共生。他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理論創新,中日關系是實踐這一理念的關鍵命題。
陳多友教授闡釋了池田思想的三大核心支柱——“生命尊嚴”“和平共生”“文明對話”,指出其通過個體內心變革推動社會和平,倡導文明共鳴而非沖突。池田通過訪華、教育實踐及青年交流等舉措,構建“共生世代”,為全球治理提供東方方案。創價大學高橋強教授聚焦池田“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分享其與中國學術機構的合作成果。復旦大學胡令遠教授分析了池田思想對戰后日本社會轉型的影響,提出其對當代中日關系的啟發意義。廈門大學吳光輝教授探討了池田和平思想在數字化時代的拓展,強調其人本主義精神可延伸為數字人權與共生倫理。長春師范大學張曉剛教授梳理了池田推動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實踐,倡導將其思想應用于和平教育與國際關系。
平行論壇:多元議題深化交流
研討會設置七個平行論壇,50余位專家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中日關系中的實踐、池田和平思想的當代價值、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與創新、新時代交流的機遇與挑戰、青年交流的理解增進等議題展開研討。通過專題報告、案例分析和互動討論,與會者為深化中日人文交流提供了多元視角和建議。
成果豐碩,展望未來
創價大學安武妙子副教授稱此次會議為“跨越國界的思想盛宴”,彰顯了池田人文精神與和平理念的全球價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語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楊曉輝教授表示,研討會通過多層次交流,深化了對池田大作思想的理解,凸顯其在促進中日人文交流及全球和平治理中的意義。
研討會為中日學術界搭建了對話平臺,為推動兩國人文交流、促進全球和平與發展。在全球化與技術變革的浪潮中,中日兩國肩負以智慧和對話化解分歧、共創未來的使命。會議的成功舉辦,為續寫文明互鑒新篇章奠定了基礎。
此次中日學術研討會搭建起高效溝通平臺,推動兩國人文領域展開深度對話。在全球化與技術變革交織的時代背景下,研討會成為雙方學術觀點交融互鑒的重要載體,為理性探討和消弭認知分歧提供了可行路徑。會上的思維交鋒與經驗共享,深化了中日學術研究的相互認知,為后續拓展人文交流合作筑牢根基,也為全球和平發展議題提供了學術思考與智慧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