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宗智
齊魯大地的文明脈絡可以追溯至多遠?這一地區的文明如何起源、發展?6月30日起,紀錄片《尋古中國·齊魯記》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開播,帶領觀眾重返考古遺址現場,揭秘歷史之謎,見證璀璨文明。
梳理齊魯文化的緣起
經考古發現,6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齊魯大地繁衍生息。《尋古中國·齊魯記》5集紀錄片充分利用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泰安大汶口遺址、臨淄齊故城、曲阜魯國故城、青島瑯琊臺遺址等發現與研究新成果,結合歷史文獻,系統梳理齊魯大地上的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以及與中原等區域的文化交流融合,并深入揭示齊國如何實現富國強兵,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魯國何以贏得“周禮盡在魯矣”的贊嘆,立體呈現齊魯大地對中華文明的突出貢獻。
梳理齊魯文化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立體展現齊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構成了《尋古中國·齊魯記》的創作主線。節目首集回到60萬年前的山東大地,從齊魯先民漁獵農耕,到歷代帝王祭天封禪,講述了千年文明隨朝陽升起的歷程。第二集則將關注點轉移到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年代距今約4500至3900年,是一支以黑陶為典型特征的史前文化。節目聚焦幾代考古工作者、文化學者對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研究,通過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等,展現4000多年前齊魯先民巧奪天工的智慧和社會復雜化程度。通過河南新密新砦遺址出土文物中的龍山文化因素,推演“后羿代夏”的古史記載,以及海岱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往。
山東臨沂跋山遺址出土的距今約10萬年的象牙質鏟形器
一個個古物古跡,背后是浩如煙海的齊魯文化。山東沂水跋山遺址出土的象牙鏟較粗一端的橫斷面光滑細膩,斷面上的劃痕排列呈現出平行且成組規律,這件距今已有10萬年的象牙質鏟形器上,留下了古人類生活過的痕跡;泰山之南,數千年前一位陶工將八角星繪制在彩陶豆上,有人認為這代表了齊魯先民對于“四面八方”的認識,也有說法傾向于這代表了他們對于太陽的禮贊;同時期的黃海之濱,一種類似日出山巔的圖景反復出現在大口陶尊上,這些與天地宇宙緊密相關的符號,或許是齊魯先民對于這個世界最初的印象,彰顯出齊魯文化的深厚底蘊。
虛實相連尋求古今對話
對歷史遺址的解讀,既是考古的,也是文化的,更是將兩者結合為科學嚴謹、生動易懂的敘述體系,讓觀眾能夠更好地讀懂遺址背后的文明內涵與精神意蘊。節目首次運用三維技術復原魯國故城面貌,證明該城是《周禮·考工記》的最早實踐之一;首次根據魯國故城南郊舞雩臺遺址,揭示“祭天于南郊”的禮制淵源。據悉,《尋古中國·齊魯記》攝制組實地拍攝了跋山、大汶口、城子崖等遺址、遺跡50余處,深入山東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拍攝文物100余件,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30余位專家學者。節目結合一個個遺址、一件件文物,講述齊魯故事,多維度生動展現齊魯大地的文化起源、發展進程和古代社會面貌,以及對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這些內容不僅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展現出中華文明超越時空、生生不息的獨特魅力,也彰顯了節目以史為本,充分尊重史實和考古佐證的創作準則。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在技術應用上,節目在虛實相連中尋求古今對話。《尋古中國·齊魯記》持續深化“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遠古的白陶鬶如振翅欲飛的鳥一樣靈動“重生”,讓戰國絲綢、彩繪貝殼、戰國歌舞陶俑和內藏59件食器的戰國銅餐具等珍貴文物“活”起來。在充滿奇觀的歷史時空內,主持人身臨其境地講述著數千年前發生的故事,帶領觀眾在“時空穿越”中見證輝煌文明,強化了具有沉浸感的視聽體驗。在先進影像技術賦能下,塵封的歷史再度“活”了起來,并煥發出鮮活光彩。
虛擬演播室呈現的八角星紋彩陶豆
在藝術表達上,《尋古中國·齊魯記》充分調動了光影、色彩等藝術元素,在拍攝相關文物時借鑒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光影技法和色彩運用,展現文物細節,營造出極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化氣息的氛圍;通過巨物化呈現,數千年前的彩陶豆被放大至震撼尺度,展現跨越千年的獨特魅力,這些藝術巧思,強化了歷史敘事的審美意趣與生動性。
重重懸念中書寫文明答案
根據預告,接下來《尋古中國·齊魯記》還將繼續探尋齊魯文化的起源流變。
作為西周重要諸侯國之一的齊國,疆域位于今天山東省的大部分區域,存續約800年。這個最初“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貧弱之國,如何通過“官山海”“尊王攘夷”等變革走上強盛之路?齊人是如何制鹽冶鑄的?齊桓公如何選賢任能、變法圖強,成為“春秋首霸”?稷下學宮怎樣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尋古中國·齊魯記》試圖給出答案。
山東淄博臨淄齊國故城稷下學宮遺址
同樣作為周朝重要諸侯國的魯國,疆域主要在今日山東的魯南、魯中地區,是最高統治者的姬姓“宗邦”,也是周禮的忠實踐行者。魯國人孔子,“少好禮”,一生致力于推廣“禮”“仁”“德”,成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尋古中國·齊魯記》接下來的篇章,將聚焦禮在魯國生根發展的過程。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模型
泰山被尊為“五岳之首”。節目溯源《史記》記載上古72帝封禪泰山的傳統,依托山東青島瑯琊臺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與秦刻石碑,實證秦始皇數次東巡、三至齊魯,并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歷史事件。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節目追溯“黃河”一詞的首次正式出現,解讀“河山帶礪”這一成語背后的歷史語境與文化認同。數千年來,黃河如何在齊魯大地上書寫出一部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一個個頗具懸念感的問題引發了觀眾的好奇與想象,期待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找到答案。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