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暑假里,陜西西安,一位媽媽為了讓不愿認真寫作業、不好好上學的孩子體會生活不易,決定帶他親身體驗自己兼職送外賣的工作。孩子媽媽張女士在接受荔枝新聞采訪時說,她帶著孩子送了幾個小時外賣后,孩子直呼“太辛苦了,累得很”,并表示要回家好好學習、認真寫作業了。(據7月2日荔枝新聞報道)
相關視頻截圖
孩子不好好讀書甚至厭學,很多家長就想辦法來治,讓他們體會“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的道理。有的帶孩子去工地搬磚,有的帶孩子送外賣,希望他們回心轉意。在四川,一位家長甚至還讓孩子到農村去挑大糞,孩子邊挑邊哭,家長在后面高高興興,結果據說也很“有效”。
但是,真的有效嗎?其實存在疑問。孩子事后表示要好好讀書,大多是權宜之計,是用來應付家長的,他們知道家長需要什么答案。但要說他們得出“讀書更輕松”的結論,真的從此愛上學習,還是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教育孩子還是要有長遠打算。一是,讀書和勞動并不是對立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統一的。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本身是一個偽命題。就怕孩子不僅沒有愛上學習,而且還有可能厭惡勞動。二是,外賣員是一種工作,對此不能存在偏見,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當外賣員雖然辛苦,但憑勞動掙錢光榮體面。
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總是教訓孩子,稱不好好學習就去搬磚、打螺絲、掃馬路、送外賣之類。網上還有不少類似視頻,主要突出不好好讀書后只能從事低端職業,這些崗位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受到家長的歡迎和轉發,甚至被當作教育孩子的鮮活材料。
其實,讀書的目的不是不去做哪個行業,而是發現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同時,讀書也能讓自己在擇業上有更多選擇。
家長想讓孩子好好讀書,找個不用風吹雨淋的工作可以理解,但是沒有哪個行業輕松自在。不管在哪個崗位,都需要吃苦耐勞、啃骨頭的精神?;蛟S,現在社會上對一些職業存在偏見,但隨著社會發展,必定會慢慢消除。
教育孩子沒有“一招鮮”,帶著孩子送外賣就能治好厭學癥,這可能不太符合教育規律。偶爾帶孩子體驗父母工作的不易,非常好,但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見證父母的辛勞。如果拿去治“厭學”,他還可能認為父母的工作不夠體面,反而對這些行業心生厭惡。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