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的成績管理系統的開發人員達上百人,每年邀請頂尖高校或國家級教材編寫者等權威專家給教師們培訓的費用達數百萬元,組織高分段學生復讀期間參觀北京大學醫學部、阿斯利康等以增加他們對行業和企業的認知,每年北大清華來校做招生宣講會的傳統已保持了十幾年┅┅作為京城最大、高分復讀生最扎堆的復讀學校,精華學校通過持續不斷的人員和資金投入,為學生提供從成績提升到未來發展、為教師提供專業成長等眾多優質資源,確保“讓每個學生都上臺階”的辦學理念不再是句口號和空話。
成績進階的“密碼”,源于對教學教研和技術等資源的持續投入
2016年,為更好地提升辦學水平,精華學校校長廖中揚和每個學生及家長進行了交流。當時,精華學校已提出“讓每個學生都上臺階”的辦學理念,但在交流中廖中揚發現,有的學生制定升學目標時與自己實際的分數位次相差好幾千名。如何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升學需求成為擺在廖中揚面前的一道難題,他知道完全依靠傳統經驗判斷的做法肯定行不通。
用數據來“說話”的想法閃現在他的腦海中,比如某個學生現在是500分水平,如果他把升學目標瞄準考上北京大學,就需要找出他的弱科、弱項是什么,還有上北大每科需要達到多少分以及每科需要提升的分數。再比如,高考數學最后一題如果95%的同分段學生都能得分,而某個學生卻沒有拿到分,就需要精準定位出他的問題出在哪兒以及背后的原因,而要做到這些,都需要有數據作為支撐。
產生這個想法后,廖中揚嘗試用手算方式對一個不到20個人的班級進行了測試,這整整花去他兩周的時間。廖中揚清楚,倘若要計算更多學生的數據,單憑人工計算的方式肯定不行,由此他萌生了開發成績管理系統的想法。這之后,根據廖中揚在業內率先提出的以位次為導向的新視角,精華學校開發出相應系統,它依托該校幾十年積累的經驗,尤其是對學生失利原因的分析,把多年來學生的學習軌跡全部納入到該數據系統中。此外該系統還對接了北京教育考試院的數據分析維度,包括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等,以及常見的一分兩率、風度和偏度等差異系數,組合出300多個維度對大數據進行比對,從而找出學生的相對優勢和劣勢。系統還從以往追求的年度提分變成了對學生月度成績的分解剖析,幫助老師理性、客觀地看待學生學習上的不足并幫助他們找到解決措施。
該系統開發用時多年,起初有50多名技術人員參與系統開發,再加上教育方面的支持人員,前后參與研發的人員達上百人,至于投入之大就更不用說了。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多年來精華學校又相繼開發出題庫組卷系統、課件同步分發系統、知識點測評系統、在線學習系統、在線測評系統、TTS成績管理系統等,并獲得了不少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談及用技術賦能復讀教育時廖中揚表示,與其他復讀機構相比,人家還根本沒考慮這些事。而一些非民辦學校雖然開發了很多系統,但關注學生整體居多,關注學生個體的較少,精華的不少系統甚至連北京市的頂尖中學都沒有。在他看來,“倒不是說精華技術有多先進,只是對學生的需求研究得很深入,因此對學生來說價值很大。”
除了在技術賦能上不斷加持,精華學校在教學教研方面同樣投入很大。以教學為例,從廖錫瑞老校長創辦精華學校起,該校就確立了“名師立校”的辦學理念。當年為了找到好的師資,老校長騎著自行車一一登門拜訪。1988年寒假,老校長忙活12天辦的一個培訓班最后只掙了52.3元,而當時付給老師半天的課酬就達50元,相當于收入高的老師差不多半個月的工資。上課的老師知道后覺得過意不去想要退回些課酬,但老校長沒同意。在他看來,要想把學校辦好就要請最好的老師來給學生講課,就要給人家最好的待遇。在老校長的感召下,當時的精華學校匯聚了來自四中、實驗、人大附、八十中、北大附、二中、八中、清華附等名校的40多位特級教師和80多位高級教師。現如今,這一理念得到了傳承,精華學校老師們的薪酬仍保持比同行高出至少兩倍的水平,確保了“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學生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這句話在精華學校落到了實處。
為了讓學生們得到最好的教育,精華學校在師資培訓上同樣不吝投入。學校成立了專門的教育考試研究院,核心教研團隊就有36人。除了常規培訓,為與先進理念接軌,學校還經常邀請三類專家來給老師們做講座,一是邀請像北大這種知名學府的權威專家,如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葉煒,新中國成立后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之一、國際著名經濟史學家李伯重,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著名歷史學家李開元教授等都曾來精華授課;他們了解學術前沿動態,知識更新的速度也比較快。二是邀請國家級教材的主編、副主編或是編者,如2017人教版教材編寫組吳老師給精華老師做的講座就是關于從生物學科能為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提供哪些支持角度來看待學科的話題;畢竟這些專家了解教材的編寫邏輯,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三是邀請市里區里的教研員,他們了解考試政策變化,包括教學設計等內容,像學校請來北京教育考試研究院的喬老師,讓老師們看到了提高生物教學水平的新方向。據了解,僅邀請重磅專家來校授課這一項,精華每年的投入就達數百萬元。
另外精華學校還積極為老師們對接外部資源,組織教師參加像北京教育“高地”海淀區的區級教研活動等,幫助老師了解政策方向、研究方向和命題方向。凡此種種,都有效地提升了教師們的教學水平,而最終受益的還是學生。
從職業規劃活動到頂尖學府招生宣講┅┅資源支持已大大超出成績提升范疇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復讀”往往是“單調枯燥、壓力大”的代名詞,但精華學校精粹班負責人、副校長吳京梅對此卻不認同。學生復讀期間,她組織高分段學生到北京大學醫學部去參觀。師生們走進學校的標本實驗室,了解到方興未艾的大健康行業其實是以預防為主,重在保障和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一模”后,吳京梅又帶領學生們參觀了知名制藥企業阿斯利康以及知名電子公司京東方,學生們感到特別開心。
對此吳京梅表示,學校想要做的更加專業、更加好,就要給學生提供更高大上的平臺和資源。以往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她發現學生們對于今后學什么專業、學完這個專業能做什么并不了解。而通過開展這種職業規劃活動,不僅有助于增進學生對行業和企業的認知,同時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此舉的背后,體現出精華學校“與高校共育人才”的辦學特色。
這種“共育”還體現在每年招生季知名學府向精華學子投來的“橄欖枝”上,以2023年12月底的那次北大招生宣講會為例,會上作為二十年北大人、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的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藝寶教授向精華學子們分享了自己的北大學醫經歷,介紹了北大醫學部的八大專業。張教授還用真實、貼切的案例,詼諧幽默、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不同專業的培養方式、就業方向和未來前景。之后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的魏芳震老師又向精華學子們重點介紹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他從報名方式、報考原則、報考流程、錄取標準、志愿填報注意事項等多個層次和維度進行了詳細講解,宣講會最后在魏老師“同學們,下決心吧,來北大吧,我在北大等你”的殷切祝福中落下帷幕。去年年初,清華大學北京招生組專家、電機系教授胡偉也來到精華學校進行招生宣講,向精華學子介紹了清華大學最新招生政策和途徑。此外他還分享了多位清華學霸的備考策略,最后他也向精華學子們發出召喚,“選擇清華,成就夢想人生!最美清華等你來!”
據精華學校有關負責人介紹,北大、清華來精華學校做招生宣傳的傳統已有十幾年了,參加宣講會的都是成績優異、有意愿沖擊“清北”的學生。學校舉辦這些活動目的,是希望為學生們提供非常好的溝通渠道,讓他們充分了解清華和北大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以及學校的專業設置、未來發展、升學途徑等,從而幫助他們做到目標更清晰,學習更加充滿動力。
“同類復讀學校最多是圍繞高校的開放日活動做些工作,而像精華學校這樣成體系為學生提供提升成績之外各類資源的幾乎沒有看到,畢竟這些舉措有些超前”,退休前一直在公辦教育體系工作的吳京梅感慨道,目前這種成體系的資源支持還在不斷設計和完善中。
52歲去北大攻讀博士學位的廖中揚在讀博之后對精華學校這些舉措的價值有了更深入的闡釋,他引用康德在《存在理性批判》一書中對物質體和現象的解釋指出,一般情況下現象是接觸不到物質體的,要想無限地去逼近它,就需要提高站位、擴大視野。所以在他看來,要站在一個新的維度看待學校開展職業規劃活動或是邀請專家來錄制“成長驛站”內容的目的和價值,它們幫助學生拓寬了視野。
對于現如今有些復讀學校也提出類似精華辦學理念的現象,廖中揚首先表達了理解和感謝,在他看來這代表了同行對精華理念的認可。但他同時指出,光有理念還不夠,還需要得到落實,而落實的核心是能提供匹配的資源,而要提供資源就涉及人員及資金的投入等,這又往往取決于一個學校的辦學規模。經過47年的發展,精華學校已成為京城規模最大、高分復讀生最扎堆的學校,不僅每年培養學生達千人以上,更有數百名佼佼者成為了北大和清華的學子。也正因如此,廖中揚才有底氣在資源投入上如此“大手筆”,并且仍在不遺余力地增加資源的供給,只為給學生們提供更好的教育。
文/袁燚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