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韜略哥
老鋪黃金的火熱漲勢,被潑了一盆冷水。
6月30日,老鋪黃金股價大漲14.94%,但7月2日下滑1.98%至988港元。其市值依然達到1706億港元,超過周大福(1330億港元)、老鳳祥(260億元人民幣)、周生生(60億港元)等傳統金飾巨頭,位居行業首位。
今年以來,老鋪黃金股價已經漲了近3倍,過去一年上漲25倍(從發行價到最高價)。由于老鋪黃金、泡泡瑪特、蜜雪冰城的股價漲勢兇猛,它們也被并稱“港股三朵金花”。
如此迅猛的資本追捧,引發市場熱議。但更多人在質疑,老鋪黃金估值與基本面背離,存在泡沫風險。
透視涌動的資本,才能洞察更深層的本質。
01
冰火兩重天的黃金賽道
整個金飾行業,正經歷著少見的冰火兩重天。
一邊是火熱的黃金漲勢,今年上半年倫敦現貨黃金價格累計上漲25.7%,創下2007年下半年以來的最大半年漲幅。另一邊卻是寒氣逼人的金飾市場,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黃金消費量290.492噸,同比下降5.96%,其中黃金首飾134.531噸,同比下降26.85%,但金條及金幣138.018噸,同比增長29.81%。
簡單來說,金價漲得太快,讓老百姓覺得金首飾太貴了,加上掙錢不易、花錢更謹慎,很多人就捂緊了錢包。同時,想靠黃金保值的人,也更傾向于直接買金條、金豆這類更“實在”的投資品,而不是溢價高的首飾。
這種趨勢在去年就開始了,而傳統巨頭如周大福、周生生、老鳳祥等都感受到了這股寒意,業績已經集體打噴嚏。
6月12日,周大福發布截至3月31日的2025財年業績,全年營業額同比下降17.5%至896.56億港元,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8.97%至59.16億港元。
老鳳祥發布的2024年年報顯示,營收為567.93億元,同比下降20.50%;歸母凈利潤為19.50億元,同比下降11.95%。
周生生的2024年同樣慘淡,營收211.76億港元,同比下降15%;凈利潤8.06億港元,同比下降20.0%。
行業哀鴻遍野中,老鋪黃金卻成為例外。2024年營收為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6%,凈利潤約14.7億元,增幅高達254%。超過同行的業績增速,成為老鋪黃金去年到現在股價上漲的支撐。
但話說回來,和周大福、老鳳祥這些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相比,老鋪黃金雖然股價漲勢很猛,其實是個“年輕品牌”——2009年才成立,知道它的人還不多。
盡管市值領先,老鋪黃金的實體規模還是遠不如同行。
店鋪數量方面,周大福、老鳳祥、周生生都有好幾千家店,老鋪黃金目前只有36家。銷售規模方面,老鋪黃金的體量只有周大福的九分之一,跟老鳳祥和周生生也有很大差距。
那么,為何老鋪黃金能憑借更少的店面,撐起更大的市值和更高的業績增速?
關鍵是它的“奢侈品策略”。
02
造富神話背后的“奢侈品策略”
近些年,傳統金店深陷三大困局:
1、售價跟金價強掛鉤,按克計價,成本高,同時大搞價格戰,結果導致毛利率普遍較低
2、患上“婚慶場景依賴癥”,結果導致消費場景單一
3、設計同質化,結果年輕人嫌土。
“如果賣黃金的比不過賣皮具的(如愛馬仕),我們要回去反省一下,”老鋪黃金創始人徐高明的這句話,本質上是嘗試用“奢侈品策略”在行業死局中找條出路。
發現沒有,泡泡瑪特也是遵循“潮玩奢侈品化”的邏輯,硬是讓普通的塑料玩具炒到超百萬元。
老鋪黃金“奢侈品”策略的第一條路,是選址和裝修。
老鋪黃金在選址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僅入駐頂級商圈的頂級商場,比如北京SKP、上海港匯恒隆、廣州太古匯、深圳羅湖萬象城等等,門店位置就放在其他奢侈品牌附近。砸錢搞裝修也是必須的,文化底蘊、氛圍營造都給安排上。
核心目標就一個:用店面把“黃金”跟“奢侈品”捆綁在一起,讓人進店就感受到愛馬仕的氣場。
泡泡瑪特在國內的選址也非常講究,強調核心商圈和高端商場,比如上海南京路500平方米的旗艦店和成都IFS的體驗店,這種選址策略能直接提升品牌的高端形象。
當然了,選擇高段位置也會碰到渠道擴張的瓶頸,畢竟頂奢商場容量有限,全國頭部高端商業體就那么多,未來拓店空間會變窄。
除了選擇高端位置,老鋪黃金的產品也在跟奢侈品掛鉤。
中國黃金協會在2021年已經明確,古法金飾需滿足幾大硬標:至少兩種傳統金銀細金工藝,還要有現代設計理念、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表面呈亞光、砂狀肌理等古代宮廷金飾特征。
老鋪黃金自稱是國內率先推廣此概念的品牌,將老祖宗的手藝比如“錘揲、摟胎、花絲”都翻出來,弄出啞光、有肌理感的產品。這滿足了特定人群“文化需求”和“個性化”的需求,把消費場景從“買金子”切換成“買身份符號”。
好不好看因人而異,反正老鋪黃金將古法工藝當做了最大賣點之一,為定價增加了更多噱頭。這就如同泡泡瑪特賦予玩具藝術價值,讓消費者為“精神需求”買單。
奢侈品的定價精髓,老鋪黃金也學得透透的。
其他金飾品牌基本都采用“克重×當日金價+工費”模式,但老鋪黃金所有產品都采用“一口價”。不再錨定金價漲跌后,品牌溢價空間又變大了。
而且老鋪黃金的定價并不便宜,2023年1萬~5萬元的產品占比達到65%,5萬元~25萬元區間的產品占比也達到了19%。
算下來,2023年老鋪黃金足金黃金產品的平均售價為729元/克,足金鑲嵌產品的平均售價為1043元/克。而同期,據中國黃金協會統計,上海黃金交易所足金價格僅為449.05元/克。
除了定價偏高,老鋪黃金還學奢侈品的保值套路——每年搞兩三次漲價。因此有人調侃稱,老鋪黃金只賺有錢人的錢。
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效果就是:在周大福、老鳳祥們毛利率還掙扎在30%、甚至20%這片紅海里,老鋪黃金愣是把整體毛利率維持在40%以上。
這種超過同行的賺錢能力,自然吸引了資本的目光,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03
隱憂猶存:造富神話下的現實拷問
頂著“黃金界愛馬仕”的光環,老鋪黃金業績和市值雙豐收。可支撐千億估值的基石,是否真的穩固呢?
首先在二手市場上,老鋪黃金的保值性遭到質疑。
現在許多金飾二手商只看含金量,什么古法匠心、品牌故事統統不作數。《北京商報》曾經報道,單克黃金售價超千元的老鋪黃金在二手市場中并不具備保值屬性,不少商家表示只能以略高于國際金價的價格進行回收,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意味著會有一定的損失。
這說明,老鋪黃金的“保值”或許只能關起門來吆喝,出了大門就任人掂量了。回想銷售吹噓的保值增值、對標奢侈品,很多消費者不免有巨大的心理落差。
有沒有發現,這跟泡泡瑪特如出一轍:二手潮玩價格跳水,稀缺性只存在于品牌閉環和固定群體中。
其次,就是老鋪黃金護城河的深度問題。
老鋪黃金把古法工藝當做其產品最大賣點,但技術門檻本身并不高。在中國最重要的珠寶產業聚集地水貝,許多工廠具備類似的加工能力。而且,老鋪黃金外包生產占比也在上升,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老鋪黃金外包產量從36%增至41%。
并且,很多金飾品牌也有“古法黃金”概念的產品。老鋪黃金的招股書顯示,2023年中國古法黃金珠寶市場規模約為1573億元,五大黃金珠寶品牌所產生的古法黃金珠寶產品總收入約為724億元,市場份額為46.1%,而老鋪黃金當年銷售額約為32億元,市場份額僅占約2%,排名第七。
這說明老鋪黃金在“古法工藝”領域的影響力并沒有占據領導者地位,差異化的認知更多來自奢侈品定位和高端體驗,核心壁壘的深度得打個大問號。
另外,就是需要警惕老鋪黃金的客戶集中度風險。
老鋪黃金的招股書顯示,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在2021年還只是2%,到了2023年突然躥到近6%,前二十大客戶占比更是達10%。這種“B端化”的趨勢,在純零售品牌里還是比較少見的。
有市場聲音提出質疑:“是不是有大客戶下場配合“新品發布-限量搶購”的戲碼,當托兒給品牌抬轎子、炒熱度?”這就如同泡泡瑪特被疑“黃牛囤貨”制造虛假繁榮。
這種說法現在沒實錘,但也敲響了警鐘:當千億市值就押注在幾十家門店和一小撮核心買家上,抗風險能力能有多強?
老鋪黃金的金光乍現,確實讓死水一潭的金飾行業激起了水花,也讓同行們紅了眼,紛紛開始模仿跟進。
然而,無論是產品保值夢的破碎、還是核心壁壘的單薄,乃至核心客戶的依賴癥,無一不在高聲提醒:這“黃金愛馬仕”的王座,遠比報表上的數字燙屁股。
真正的飾品價值源于經久的傳承,而非瞬間的標價。老鋪黃金用十幾年創造了自己的資本神話,其未來能否將當下的火爆轉化為可持續的增長?
這取決于它能否跨越現實溝壑,證明其華麗外殼之下是足以抵御時間檢驗的“真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