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市場監管局近日宣布,《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范》團體標準(簡稱《規范》)自7月1日起正式實施。作為全國首個針對無堂食外賣全鏈條服務的團體標準,《規范》不僅填補了行業監管空白,更開創性地構建了數字化監管的新范式。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重慶方案”的落地實施,標志著我國網絡餐飲服務監管正式進入智能化、可視化、可追溯的新階段。
傳統餐飲監管模式依托于實體空間的現場檢查機制,這種以人力巡查為主的監管方式,在堂食時代具有顯著效果。但隨著無堂食外賣業態的迅猛發展,其虛擬化、分散化的經營特征使得傳統監管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大量隱匿于非商業空間的加工場所,既超出了消費者的日常觀察范圍,也脫離了常規監管網絡的覆蓋。針對這一困境,重慶創新性地提出“明廚亮灶+區塊鏈溯源”的雙軌制解決方案,通過強制商戶實時公開食品加工過程,并建立從原材料到配送終端的完整數據鏈,實現了后廚操作的數字化轉化。這種監管創新重構了市場信任機制,將消費者的移動終端轉變為實時監督工具,形成了全民參與的監管網絡。
該《規范》最具前瞻性的突破,在于確立了平臺企業的協同監管責任。通過實現“視頻流數據+交易日志+物流軌跡”三維數據融合,構建了商戶、騎手、平臺三方聯動的監管體系——當計算機視覺技術能夠自動識別違規操作,當區塊鏈技術可以追溯食材的源頭信息,食品安全監管就完成了從人工抽查到智能監測的質變。這種監管效能的指數級提升,本質上是通過數據要素的深度整合實現了監管范式的革命性突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規范》對“食安封簽”的技術性規定,要求封簽具備“破壞性開啟”特性,這一看似簡單的技術要求實則蘊含深刻的監管智慧。通過在配送環節植入不可逆的驗證機制,為每個交接節點劃定了清晰的責任邊界,有助于激發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形成長效治理機制。
當然,任何創新性制度在落地過程中都會面臨現實挑戰。對中小微商戶而言,數字化設備的投入成本可能構成經營負擔;實時影像采集涉及的隱私保護問題,也需要法律層面的配套保障。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技術監管可能催生新型規避行為,這對監管體系的動態調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重慶市正在推進的“三維監管”體系,應上升為更高層級的標準,不僅需要驗證技術方案的普適性,還需要突破部門間的數據壁壘,構建協同治理的新格局。
這場發軔于外賣行業的監管變革,本質上是數字經濟治理模式的先行探索。隨著服務交付日益向虛擬空間遷移,重慶實踐提供了頗具參考價值的治理框架——以數字技術消弭信息鴻溝,以數據流動重構監管流程,以協同機制打破行政壁壘。這種治理邏輯對在線教育資質審核、互聯網診療質量監控等新興領域都具有示范意義。
可以預見,隨著“后廚直播”等創新舉措日益普及,當數字化監管滲透到外賣產業的每個環節,這種新型監管模式不僅有助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更將重塑數字經濟時代的信任基礎,為數字社會治理提供重要范本。
文/葉祠路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