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YU7爆火之后,很多人開始回過頭來去審視,當初華為不造車的決定,到底是不是錯了。
回顧華為要不要造車的爭論,可以說是一出肥皂劇了,早在華為剛剛要進入汽車行業的時候,就有接近華為高層的消息人士透露,在2019年美國制裁加碼后,華為內部曾就是否造車進行過激烈辯論,當時余承東是造車派代表。
據媒體報道,余承東為造整車計劃已久,整車設計已準備就緒,與合肥、江淮汽車進行了深入合作,等肥西項目廠房啟用后即可量產。該計劃一度得到孟晚舟的支持,但在關鍵時刻,任正非否決了該計劃。2020年任正非簽署了3年《華為不造車決議》,隨后在這份決議要到期的時候,華為要親自下場造車的聲音又開始了。任正非再次一盆冰水端過來,直接扣到了“造車派”的腦袋上。
愚人節前一天,任正非動用董事長權限,給這份《華為不造車聲明》又續了5年,堅決重申了這5個字——華為不造車!甚至規定“不許使用華為問界,不許使用華為AITO等品牌LOGO”。
事后,疑似余承東的賬號,在任正非簽發“不造車”的帖子下面留言到:
“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干年后,大家都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
“對一個行業,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一下,若干年后再來看吧!”
而如今看到小米汽車的爆火,很多人開始為余承東鳴不平,覺得他的決策才是正確的,當初華為就應該下場造車,以華為的實力和品牌號召力,如今取得的銷量,肯定會比小米更強。同時,就造車的體量來看,完全可代替電信產業,成為華為未來的主業。
華為希望成為博世這種供應商,但是博世是燃油車時代的產物,在新能源時代,能不能成為這樣世界級的供應商巨頭,暫時說不好。最起碼,華為是一家被制裁的公司,歐、美、日的企業是很難選擇華為作為主力智能化供應商的,所以合作伙伴就被限制在了國內。
有人覺得,華為不造車是因為上面不給造車,國家不想要一個中國的三星,但是國家想要一個中國的博世,而且奇瑞,江淮,賽力斯東風小康,上汽,北汽都是國企,所以華為根本不能造車,我覺得這種說法多少有些陰謀論,這些年倒下的造車國企也不少,而華為如果真的下場造車,也是可以創造就業,拉動GDP的。
我覺得更多的還是,華為出于風險的考慮,以及華為一貫的決策慣性,華為很少親自下場制造,更多的是去做研發的工作,無論是服務器、交換機、還是手機,制造的活一般都交給代工廠去做。
華為,如今站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既想保持技術供應商的中立地位,又不得不深度參與造車環節。當初堅持不造車的決定,如今來看,真的不會是遺憾的失誤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