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簽瓶裝飲用水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網友在稱贊其顏值高的時候,也會質疑無標簽瓶裝飲用水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為何要無標簽?近期,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對無標簽瓶裝飲用水進行科普,他表示,無標簽瓶裝飲用水是整箱售賣,外包裝有完整的食品標簽,符合國家標準,而這一模式也是食品行業的一次“低碳”嘗試 ,有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
1、“無標簽”真的可以嗎?
鐘凱:按照國家標準GB 7718的要求,為了滿足消費者知情權,食品必須有標簽。不過這款瓶裝水是整箱售賣,外包裝上已經有完整的食品標簽信息,因此在瓶身上可以不用標注。
2、為什么要“無標簽”?
鐘凱:“無標簽”最直接的好處是在生產環節減少塑料和油墨的使用,企業提供的信息顯示,該產品預計全年可減塑超過34噸,相當于減少約2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無標簽”是一種回收便利化設計。飲料瓶以PET材質為主,而標簽多為PVC材質,“無標簽”可以減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實現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除了“無標簽”,將綠色、藍色的飲料瓶改為透明瓶也是回收便利化設計。
3、國際上“無標簽”產品多嗎?
鐘凱:“無標簽”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日本,最初也是出于減塑和便于回收的考慮。目前國際上這類產品主要集中在飲料,尤其是各種飲用水,國內類似產品也不是孤例。但總體而言,“無標簽”產品仍然很小眾,畢竟從標簽合規考慮,產品無法拆零售賣,因此對于一般的商超和便利店模式很難推廣。
4、“無標簽”飲料瓶去向何方?
鐘凱:中國的PET飲料瓶回收后絕大部分“降級”使用,比如生產聚酯纖維面料、汽車塑料件等。少部分通過精加工,轉化為食品級再生PET(rPET)重新回到飲料生產線,國際上將其稱為“瓶到瓶的同級回收”。不過這些食品級rPET只能用于出口,因為中國大陸地區尚未批準其用于食品包裝。
“無標簽”飲料瓶也會進入回收通道,不過它在回收便利性方面的優點在中國反而很難體現。國內飲料瓶回收率已經高達95%左右,不會采用歐美的押金制和閉環回收模式,“無標簽”飲料瓶必然融入傳統飲料瓶的洪流。因此,當務之急還是推動食品級rPET的同級回收利用。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唐崢
校對 穆祥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