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曉蕓
編輯 | 閃電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2025年初的車市,“智駕平權”浪潮涌動,行業在硬件配置上展開激烈角逐。這場技術競賽中,行業展現出蓬勃的創新活力,諸多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量產車型,為智能駕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在技術參數的狂歡中,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部分企業激進的宣傳策略,導致用戶對智能駕駛功能產生誤判;技術研發與實際應用場景的銜接不夠緊密,使得一些先進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價值。
此時,監管層面的規范措施適時出臺,隨著工信部“功能術語統一規范”“安全邊界清晰定義”等細則落地,猶如給行業注入一劑冷靜劑,促使大家重新審視發展方向。
行業在反思中開啟新的進化。正如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在2025第十七屆軒轅汽車藍皮書論壇上所言:“鐵軌不是限制,而是讓火車跑得更快的基礎設施。”這一論斷點明了智能駕駛發展的關鍵,技術的價值在于服務用戶,而非單純的參數比拼。
作為技術普惠的典型代表,地平線憑借軟硬結合的技術路徑與開放生態戰略,成為車企智能化轉型的“最大公約數”。其構建的共性技術底座,既可為追求高性能智駕方案的車企提供定制化支持,也能幫助尋求高效落地的企業實現標準化、低成本部署,讓行業在聚焦用戶價值上跑得更穩更快。
在這場從技術狂飆到理性回歸的行業變革中,地平線的探索頗具啟示意義。當智能駕駛告別噱頭式競爭,如何在用戶價值與產業升級之間找到平衡?這家企業的實踐或許能為行業破局提供關鍵思路。
1、當軟硬結合破局摩爾定律
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基于半導體行業發展規律,提出著名的 “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這條定律如同科技產業的“黃金準則”,驅動著芯片晶體管數量從1971年首塊通用處理器的2300個,飆升至如今的百億規模。然而,不斷地縮小芯片的尺寸總會有物理極限,“摩爾定律”的原始形態面臨著“物理天花板”。
時間到了2016年,地平線所提出的“算法定義硬件、場景驅動創新”的軟硬協同路徑,依托對場景的深刻洞察,為這一困局提供了全新解題思路,也為用戶帶來更安全、高效的駕駛體驗。
如余凱所言:“地平線是最懂芯片的軟件算法公司,也是最懂軟件算法的芯片公司。”
地平線的破局關鍵,藏在自研的BPU架構里。過去十年間,地平線連續推出三代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智能計算架構,徹底打破“堆晶體管換性能”的傳統思維。
打個比方,傳統芯片像“菜市場”,無論買菜、賣魚還是修電器都能湊合;而BPU則是專為智駕打造的“定制廚房”,通過定制化的硬件加速單元和指令集,將智能駕駛最核心的圖像識別、路徑規劃等運算效率提升到極致。
與通用GPU相比,BPU能在相同功耗下完成更多計算任務。從而讓用戶在實際駕駛中享受更流暢、智能的輔助功能。
在BPU架構持續進化的同時,地平線基于該架構打造了梯度化的“征程”系列車載智能計算方案,以滿足從基礎ADAS到高階自動駕駛的多樣化需求。
以地平線今年推出的新一代車載智能計算方案征程?6系列為例,其通過“軟硬一體”架構實現了場景化突破。6款不同算力配置覆蓋了泊車、高速領航、城市導航輔助等全場景需求,并針對不同場景的算力特征進行了定制優化。這樣的設計不僅幫助車企降低研發成本,加速產品迭代,推動產業升級,還能讓不同預算的用戶都能享受到適配的智能駕駛技術。
“芯片+軟件”的軟硬協同戰略,本質上是在破解智能駕駛時代的“不可能三角”——算力、效率與成本的平衡難題。既能滿足車企對高性能的需求,又能控制成本,真正在算力與成本間找到平衡點。
余凱所言,“算力與實際用戶體驗不成正比,我們要通過數據和不斷的算法優化去逼近用戶體驗的極限,讓智駕最終能超越人類駕駛的上限”。正是地平線軟硬結合路徑的核心注腳。在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的同時,始終將用戶價值放在首位,致力于讓智能駕駛技術更好地服務大眾,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2、智能駕駛雙軌破局:“自研+合作”如何重構行業生態?
隨著智能駕駛行業的競爭邏輯正加速重構,技術路線的多元化、用戶需求的復雜化,迫使車企不得不重新審視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
2025年,智能駕駛行業的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從吉利加快子品牌智能化整合,到上汽與華為聯合打造新品牌,車企和供應商之間“抱團取暖”的合作趨勢已成為行業常態。
這種轉變源于日益激烈的內卷壓力。一方面,芯片研發、算法迭代等核心技術門檻不斷提高,單一車企難以獨自突破;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可能使技術路徑受限,陷入“卡脖子”困境。
在此背景下,“自研+第三方合作”的雙軌模式成為車企應對智能化轉折點的必然選擇。以智能輔助駕駛領域為例,自2023年下半年高階智駕進入下半場,城市NOA成為核心競爭點。除少數車企采用全棧自研策略外,多數車企選擇與第三方技術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
分化體現了行業共識:在技術快速發展階段,單純依靠自研會面臨周期長、成本高的問題,而完全外包則可能失去差異化競爭力。
余凱深刻洞察這一趨勢,他將智能駕駛比作智能汽車的“數字基帶”,強調其作為功能價值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以快打慢、以高打低”。
基于此,他提出“20%自研+80%合作”的行業發展方向,通過20%的核心技術自研保持差異化,用80%的第三方合作實現規模效應,既滿足了車企個性化需求,推動產品迭代升級,也讓消費者能更快享受到更優質、更安全的智能駕駛體驗,同時最大程度提高產業協同效率。
在地平線的實踐中,“自研+第三方合作”并非簡單的比例劃分,而是通過技術架構的分層設計實現深度協同。一方面,地平線開放工具鏈和參考算法,幫助車企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另一方面,作為第三方技術供應商,地平線以標準化計算方案降低行業研發門檻。
基于“底層技術平臺+開放工具鏈+算法參考設計”的一體方案,地平線有效平衡了系統性能與開發成本。通過動態算力調度技術,它能根據不同駕駛場景自動分配資源,為車企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智駕方案,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憑借完善的工程化能力,地平線不僅能確保硬件穩定,還能在全棧算法實現軟件迭代的基礎上,通過開發工具鏈縮短客戶適配周期,幫助車企大幅加快上車速度。推動智能駕駛產業從高端小眾走向大眾普及,加速行業整體升級。
這種技術模式吸引了比亞迪、理想、廣汽等頭部車企合作。截至2024年,地平線市占率達33.97%,穩居自主品牌智駕計算方案市場占有率第一。
從技術供給端輸出標準化方案,到生態共建中實現聯合開發,地平線正通過協同創新模式,推動智能駕駛技術從高端車型向主流市場普及,既實現了用戶價值的最大化,也為智能駕駛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范式。
3、做智駕江湖的“掃地僧”
大眾熟知地平線如今引領智駕生態變革的地位,卻常忽略這家技術公司在走向臺前之前,已在智能駕駛賽道默默深耕十年。如同武俠世界里的掃地僧,看似低調卻早已筑牢技術根基。
地平線始終錨定底層技術研發,從芯片架構設計、算法模型訓練到復雜場景驗證,通過十年如一日的體系化投入,構建起智能駕駛領域難以逾越的技術護城河。
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2015年。那時的智能駕駛賽道尚處萌芽期,遠沒有如今的火熱與喧囂,前路充滿未知與挑戰。地平線作為中國第一家專注深度神經網絡計算方案的公司,卻早早錨定方向,不做技術的跟隨者,而是扎根核心技術研發,將底層技術突破作為立身之本。這份“慢工出細活”的堅持,在自動駕駛領域結出了累累碩果。
征程系列芯片,集中體現了其技術實力。2019年,地平線推出算力為4TOPS、功耗僅2W的征程2芯片,為智能駕駛芯片市場注入新活力。此后,地平線持續精進技術,不斷對芯片進行迭代升級。到2024年,算力覆蓋10-560TOPS的征程6系列芯片登場。
征程6系列擁有統一的硬件架構、工具鏈以及軟件棧,具備同代一致、代際兼容、系統最優的特性。依托平臺化可拓展的計算架構以及配套的智能駕駛量產開發平臺,極大地提升了車企的量產效率,讓智能駕駛技術得以更快地落地應用。
算法研發同樣是地平線的核心競爭力所在。2022年,地平線提出自動駕駛感知端到端算法Sparse4D,該算法憑借出色性能,在nuScenes公開數據集測試中脫穎而出,位列第一,展示了地平線在算法創新上的深厚實力。
2023年,業界首個公開發表的端到端自動駕駛大模型UniAD問世,為行業發展開拓了新思路,引領了技術發展新方向。進入2024年,地平線再度發力,推出多模態大模型+端到端方案——SENNA。SENNA方案融合視覺、雷達等多種模態數據,借助大模型的高維決策能力,在復雜交通場景中,能夠做出更合理的決策,規劃出更精細的行駛軌跡,顯著提升了智能駕駛的安全性,推動智能駕駛技術邁向新高度。
地平線的技術創新遠不止于芯片與算法的突破。在智能駕駛的安全與可靠性領域,其同樣以創新思維構建起行業領先的技術體系。
余凱曾透露,服務超40個OEM主機廠的業務模式,讓地平線積累了規模堪稱“行業最大”的安全測試場景庫。超3萬個場景數據集,涵蓋城市擁堵、暴雨天氣、夜間行駛等極端工況;每次軟件版本發布前,都要經過超千萬公里的里程測試。這種近乎嚴苛的驗證標準,不僅體現了對用戶安全的敬畏,還構建起難以復制的技術壁壘。
技術的終極戰場,始終是用戶心底的信任。余凱提出的用戶智駕信任度模型,用“用戶智駕信任度=安心度×專業度×親密度/夸大度”,將技術理性與用戶情感完美融合,指明智能駕駛從“能用”邁向“敢用”的關鍵路徑。
而地平線斬獲的全球首張且唯一的ISO 8800 AI功能安全認證,正是這份探索的權威注腳。這張安全信任“護照”,不僅為其叩開全球市場大門,更奠定了行業監管合規的基石。
憑借在技術創新、安全體系構建等多維度的深厚積累,地平線的市場影響力持續攀升。如今,地平線智駕方案出貨量已超800萬套、覆蓋超310款車型,2025年“征程家族”出貨量預計突破千萬。搭載征程6P芯片的HSD城區輔助駕駛系統,作為國內首個軟硬結合全棧開發的L2方案,已經成長為一位經驗老到的“智能伙伴”。
4、結語
在智能駕駛這場漫長的馬拉松中,地平線以十年堅守踐行長期主義。秉持“賦能智能汽車和機器人,讓人類生活更安全、更美好”的使命,懷揣“打造人人愛用的智能駕駛產品”的愿景,地平線在技術、商業與生態領域持續深耕。
面對“摩爾定律”瓶頸,地平線沒有選擇硬件堆砌的捷徑,而是以“算法定義硬件、場景驅動創新”的軟硬結合路徑,耗時十年打磨出三代BPU架構與征程系列芯片。從底層架構突破到芯片迭代升級,每一步都凝聚著對核心技術的執著深耕。在商業生態建設上,地平線將長期主義融入開放共贏的合作理念,通過開放工具鏈、共享算法經驗,與主機廠攜手同行。
從技術突圍到生態共贏,地平線用實際行動證明,唯有堅守長期價值,才能在智能駕駛賽道走出獨特而堅實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