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上海戰役打響,時任國軍51軍軍長的劉昌義已經做好了起義的準備,但這天他剛從司令部出來,就撞上了蔣緯國。
蔣緯國拉著劉昌義的手,十分“深情”的說,“現在我父親有困難,您又是西北軍名將,可千萬不能丟下不管啊!”
蔣緯國不提老蔣還好,這一提,當場就勾起了劉昌義諸多不好的回憶。
01、
劉昌義是河北任丘人,1922年時,17歲的他就加入了馮玉祥的部隊。
熟悉西北軍的都知道,馮玉祥麾下有“五虎十三太保”共18個猛將,其中,“五虎”指的是在馮玉祥當初還是一個師長的時候,手底下的五個旅長,即宋哲元、鹿鐘麟、張之江、劉郁芬和李鳴鐘。
這五個人,很早就追隨了馮玉祥,跟著馮玉祥南征北戰,后來也成了老馮的嫡系中的嫡系。
而“十三太保”,則是當時老馮手底下的十三個團長,這十三個人呢,一度也是老馮的心腹愛將,分別為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和韓多峰。
除了這“五虎十三太保”外,老馮還有不少愛將,比如后來在淮海戰役中,任國軍第三綏靖區(就是賈汪起義那個三綏區)司令官的馮治安,也是出身于西北軍。
而說回劉昌義,相比于“五虎十三太保”,劉昌義加入西北軍的時間比較晚,但他升職的速度極快。
在老馮參加第二次北伐前,劉昌義還只是一個總司令部(總司令為馮玉祥)的聯絡員,僅僅一年后,就升任為了師長。
不過,劉昌義這個師長并沒做多長時間,由于老馮反蔣失敗,西北軍在因此被瓦解,而隨著西北軍的瓦解,老馮麾下諸將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該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選擇。
其中有一部分,選擇歸順了老蔣,如孫良成、孫連仲(一部)等,還有一部分則是去了東北暫時投到張學良麾下,另外還有一部分因不愿跟著老蔣,選擇了自立門戶單干。
前面提到的國軍第三綏靖區,其實就是由原來的西北軍一部發展而來的(宋哲元部)。
而劉昌義的選擇,是拒絕了老蔣招攬,但這么一來,在一段時間里,劉昌義自然就無處可去,只能是輾轉于各地,期間,他曾在晉城、邯鄲一帶召集舊部,準備組織一支部隊抗日,但多番奔走收效甚微。
到了1937年抗戰爆發時,劉昌義總算是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抗日武裝,與此同時,也就是1937年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張家口,劉昌義就帶著這支部隊,主動找到西北軍的老戰友劉汝明(時任國軍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表示愿意配合劉汝明防守張家口。
結果,因為戰略上的失誤,張家口最終淪陷,而劉昌義也只得率領殘部退到河南,好在在這里,劉昌義遇到了程潛,程潛當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就這樣,劉昌義暫時成了程潛麾下的一名游擊司令。
正是在這期間,劉昌義干了一件大事。
1940年初,日軍大舉進攻溫縣一帶,由于敵眾我寡,劉昌義所部在節節抵抗后,被日軍重兵包圍,在這種情況下,劉昌義決定,以詐降的方式騙取日軍信任,先讓部隊有喘息之機,順便進行補充,然后再找機會實施反擊。
詐降計劃進行了相當完善,在取得了日軍信任并讓部隊彈藥物資得到補充后,劉昌義以請日軍前來點檢為借口,邀請日軍前來檢查,等到這個日軍檢查團抵達,劉昌義一聲令下,部隊就對日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最終經過激烈交戰,日軍檢查團共一百多人基本被擊斃,剩下兩三個則成了俘虜。
戰后,劉昌義帶著部隊迅速突破了包圍圈,一路上又殺傷了數百名日偽軍,正是因為此戰,老蔣同意批了一個軍的番號,自此,劉昌義開始出任暫編15軍軍長一職。
不過,對國軍編制有所了解的都知道,只要帶有“暫編”的國軍部隊,基本上都是老蔣眼里的“雜牌軍”,而這種“雜牌軍”,老蔣向來是用來當炮灰的,所以,除了武器裝備發放的相當吝嗇外,硬仗險仗也都是讓這些部隊先上。
但即便如此,劉昌義帶著暫編15軍,還是打出了一場連毛主席都極為稱贊的戰斗。
02、
1944年春,日軍以兩個師團外加一個旅團共6萬余兵力,向豫中一帶發起進攻,此戰便是豫中會戰。
劉昌義的暫編15軍,當時奉命駐守許昌,而相比于國軍的嫡系部隊,當時的暫編15軍不僅武器彈藥奇缺,還嚴重缺員,整個軍也就是新編29師和預備11師共兩個師,兵力則只有萬余左右。
當年4月29日,日軍向許昌猛攻,為守住許昌城,暫編15軍29師全體官兵浴血奮戰,在師長呂公良的率領下,頂著日軍的飛機、坦克、大炮頑強抗擊,最終,該師包括師長呂公良在內,近乎全員戰死。
而當時的劉昌義,帶著11師在城外阻擊日軍,而到戰后經過清點,11師包括暫編15軍軍部,只剩下不到兩千人。
戰后,毛主席就評價說,“國民黨幾十萬軍隊不戰而潰,只有雜牌軍(指暫編15軍)還能打一下”。
盡管在豫中會戰中表現極為英勇,但劉昌義在戰后的遭遇卻相當令人唏噓,老蔣因為始終對西北軍這樣的非嫡系部隊不放心,因此在豫中會戰后不久,就將劉昌義調走,而他的暫編15軍余部,則編入其他國軍部隊之中。
這么一來,就相當于剝奪了劉昌義的兵權。
對此,劉昌義極為惱火但也無可奈何,因此在抗戰勝利之后,雖說被委任為國軍第七綏靖區副司令,但心灰意冷的他,一直都在上海寓居,基本上沒有到任過。
作為一個沙場征戰多年的猛將,劉昌義何嘗不想回到戰場上拼殺?但他既惱恨于老蔣對雜牌的無情,更不愿參與到內戰之中,所以寓居一段時間后,心中頗為郁結。
在這期間,劉昌義在老友的介紹下,正式參加了民革,并與李濟深派來的王葆真建立了聯系,在王葆真的開導下,劉昌義決定安心留在內地,等掌握一定軍隊之后,就選擇合適時機率部起義。
但我們都知道,老蔣對軍隊抓的很緊,劉昌義并非嫡系,因此很難掌握太多兵力,他曾經的暫編15軍則早已被打散編入國軍的其他部隊之中,因此,劉昌義只能按住性子等待時機。
而到了1949年,劉昌義就等到了一個機會。
當年4月,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節節敗退的國軍開始將兵力收縮在上海一帶,在此期間,考慮到一直賦閑的劉昌義也是一個善戰之將,所以經湯恩伯推薦,劉昌義出任淞滬警備副司令一職。
到了當年5月,也就是上海戰役打響后,因駐防在上海外圍的國軍51軍被我軍擊潰,其軍長也被俘虜,無計可施的湯恩伯就命劉昌義接任51軍軍長職務。
再次成為軍長,手里也有了一定部隊,劉昌義在經過考慮之后,決定正式起義。
但在下決定后,劉昌義卻遇到了一個麻煩,之前一直與他聯系的王葆真忽然聯系不上了,經過打聽才知道,王葆真被湯恩伯抓了起來。
沒有了王葆真,劉昌義就沒辦法與我軍取得聯絡,這還怎么起義?
03、
不僅如此,湯恩伯雖說命劉昌義接任51軍軍長,但51軍本就只剩下一點殘部,還被湯恩伯調走大半,留在劉昌義手里的兵力,少的可憐。
而就在劉昌義發愁的時候,又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來了。
上海戰役打響后,我軍經過10天的外圍作戰,共殲敵2萬余人,到23日,已攻占月浦、逼近吳淞,基本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全殲上海國軍,已經是十拿九穩了。
在這種情況下,湯恩伯自然意識到國軍大勢已去,因此在與部下密謀后,決定將嫡系部隊撤走。
但撤走嫡系部隊的同時,就需要有部隊來掩護,這種事兒不用想肯定是雜牌軍的,不過讓誰來指揮這些雜牌軍呢?
湯恩伯自然是不愿意的,他手底下的幾個心腹也不想留下,而在討論之后,幾個人一致認為,把這個“任務”,交給劉昌義去做。
反正他也不是嫡系,把他留下來最合適。
于是,劉昌義就被湯恩伯當場升職,從51軍軍長直接升為了北兵團司令,負責收攏殘部,掩護湯恩伯等人撤退。
這要是換成其他人,肯定不愿意,畢竟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湯恩伯是讓劉昌義當“炮灰”,但劉昌義正發愁手里沒啥兵和不知道怎么起義,因此這個任命,可以說是剛好助他了一臂之力。
而在前去接受任命的路上,劉昌義遇到了蔣緯國,蔣緯國拉著他聊了十幾分鐘,無非就是想讓劉昌義繼續賣命,好讓他們安全撤退。
但劉昌義早就做好了起義的打算,因此,在5月25日,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后,劉昌義率國軍余部正式宣布起義,并親自來到我軍陣地,商洽起義相關事宜。
劉昌義起義后,最開始是按照投誠將領對待,不過他對此并不介懷,反而在之后做了不少對統戰有益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則留在了上海工作,1982年,劉昌義被定性為起義將領,上海市政府為他頒發了起義人員證明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