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滿分的成績,能換來一份“鐵飯碗”的入場券。
但這份光明前程,能洗刷掉近二十條貓的性命,和一段寫滿殘忍的過往嗎?
2025年夏天,廣西桂林平樂縣一份公示名單,讓蘇志鵬這個名字和他的黑歷史,一同成為焦點……
一份事業單位的擬聘用人員考察名單上,蘇志鵬這個名字排在“同安鎮便民服務中心”崗位的第一位。
筆試199.5分,面試84.3分,總成績無可挑剔。
這組冰冷的數字,本應是一張通往光明前程的船票。
然而,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幾乎在名單公布的同時,另一份關于蘇志鵬的“檔案”被迅速激活,那是一段在網絡世界里從未冷卻的黑歷史。
這份檔案的主題,是虐貓。
畢業院?!叭A中農業大學”,加上這個名字,網友們幾乎瞬間就完成了拼圖。
他,就是那個幾個月前震驚全網的校園虐貓事件主角。
一份是寫滿高分的官方成績單,一份是浸透著血腥的民間黑檔案。
兩份截然不同的材料擺在了一起,開始拷問所有人:我們到底要一個什么樣的“人才”?
時間撥回到2024年的秋冬,華中農業大學的校園里,彌漫著一絲詭異。
一些流浪貓接二連三地離奇死亡。
它們沒有明顯外傷,只是僵硬地倒在角落。
起初,人們以為是意外或是疾病。
直到有人在監控里看到了蘇志鵬的身影。
很多人只知道他虐貓,但不知道那份殘忍有多具體,多冷血。
那不是一次失手,更不是少年沖動。
在華中農業大學的那個秋天,一些被學生們悉心照料,甚至起了“胖虎”、“小包子”這種溫暖名字的流浪貓,開始接二連三地慘死。
有的腎衰竭,有的肝損傷,抽搐著咽下最后一口氣。
最恐怖的一幕,是一只叫“笑笑”的貓。
它被人發現時,四肢被膠水牢牢粘在地上,動彈不得,在絕望中活活餓死。
始作俑者,就是這位蘇同學。
他嫌貓吵,就用藥片碾碎了兌水,混進貓糧里。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他把這些血腥的記錄,命名為《打野日記》,在網上洋洋自得地炫耀。
他還潛伏在愛貓學生的救助群里,一邊假惺惺地“關心”貓咪的下落,一邊欣賞著自己的“杰作”帶來的恐慌和悲傷,甚至出言嘲諷。
當有同學撞見他抓貓,他能面不改色地撒謊,轉過頭,那只貓就再也沒有回來。
這種行為,已經不是“犯錯”兩個字可以輕輕揭過的了。
它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屠殺,一場沾沾自喜的表演,展現出的是對弱小生命徹骨的漠視和玩弄。
事件曝光后,學校給了他“嚴重警告”處分,《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也曾點名關注。
這本該是他為自己殘忍行為付出的代價,是他人生檔案上一個深刻的污點。
沒人想到,這個污點,這么快就要被一份亮眼的成績單覆蓋了。
當桂林市的考察名單與華農的虐貓事件畫上等號,一場輿論海嘯被瞬間觸發。
憤怒像潮水一樣,涌向了招聘單位和相關部門的每一個公開渠道。
舉報信塞滿了人社局的郵箱,電話被打爆,社交媒體的評論區成為一片戰場。
沖在最前面的,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學生和校友們。
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其中的惡劣。
他們以一種近乎悲壯的集體發聲,試圖阻止他們眼中的“惡”進入公共服務體系。
這場爭論的核心非常清晰:一個對弱小生命毫無憐憫,甚至能從中獲得快感的人,真的有資格去“便民服務中心”為人民服務嗎?
便民服務,需要的不僅僅是業務能力,更是最基本的同理心、耐心和善意。
一個能微笑著投毒的人,誰能保證他面對群眾的訴求時,內心不會燃起同樣的不耐與惡意?
心理學的分析也被反復提及:虐待動物往往與冷酷、缺乏共情和病態的控制欲高度相關。
所以公眾的恐懼并非空穴來風。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
媒體人胡錫進就發文,傾向于認為社會應給予犯錯的年輕人改過自生的機會,不該一棍子打死。
不僅如此,甚至連經濟學者宋清輝也曾經公然發布:
“孰能無過!虐貓并非十惡不赦,蘭大應該給年輕人一個發展的機會?!?/p>
但這微弱的“寬容”之聲,很快就被更響亮的質問淹沒:給他機會,誰給那些被虐殺的生命機會?
給他一個服務群眾的崗位,誰來保證群眾不會成為他下一個“不耐煩”的對象?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官方機構必須做出回應。
6月30日,官方確認了名單中的蘇志鵬,確為虐貓事件的當事人。
這讓所有關注此事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最后的裁決。
7月1日,招聘單位發布通告,因考察發現蘇志鵬“不符合招聘條件”,決定取消其擬聘用資格。
“不符合招聘條件”——這句看似平淡的官方語言,卻用得極其精準有力。
它沒有直接說“因為你虐貓,所以我們不要你”,從而避免了陷入“是否該給人改過機會”的道德辯論。
這幾個字的分量,千鈞之重。
公職人員,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政府的臉面,是公眾信任的托底。
他們的工作,是去解決普通人的煩心事,去傳遞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善意和秩序。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一個能微笑著給貓糧投毒的人,當他手握哪怕一點點權力,面對那些來求助的、比他更弱勢的普通人時,我們能指望他心懷多少真誠的悲憫?
分數是才,品行是德。
這次拒絕,是對所有公職人員選拔標準的一次有力重申:能力很重要,但品行永遠是那個“1”。
“德”與“才”的關系,以一種無可辯駁的方式擺上了臺面。
在一個需要與人打交道,尤其需要善意和耐心的崗位上,“德”不是加分項,而是準入門檻。
你考得再好,但你在“德”這一關的測試中,已經交了白卷。
蘇志鵬的名字從名單上消失,這場風暴算是塵埃落定。
他失去了這份工作,但并沒有失去所有重新開始的權利。
社會很大,總有不需要與公眾高強度共情的崗位容得下他。
只是這條路,會因為他已是“全國名人”而變得異常艱難。
但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重要的是,這件事像一把刻刀,在一個所有人都看得見的石碑上,刻下了一條不成文但更堅固的規則:
個人品德,尤其是那些觸及了社會底線的行為,就是你求職檔案的一部分。
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比任何一份紙質材料都更有分量。
考試可以刷題,知識可以速成,但人性與良知無法突擊。
在一個信息高度透明的時代,你為自己每一個行為簽下的名,總有一天會被拿出來公開查閱。
這無關網絡審判,也無關是否寬容,這只關乎“匹配”二字。
你的人性,是否匹配你渴望扮演的社會角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