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一場石油交易引發的全球風暴正在悄然醞釀。當中國每天從伊朗進口180萬桶原油的消息傳出時,整個西方世界的神經瞬間緊繃。
眾目睽睽之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在社交媒體上輕描淡寫地表示:“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句看似無心的評論,實則字字珠璣,暴露出美國面對中國強勢崛起時的無奈與妥協,也揭示出一場深層次的中美博弈正在悄然轉向。
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大客戶變成中國,這一數字不是簡單的貿易數據,而是一記重拳打在了美國試圖封鎖伊朗能源出口的政策臉上。
英國能源機構的數據顯示,近三個月來,中國日均從伊朗進口180萬桶原油,占伊朗對外出口總量的近六成。
令人矚目的是,這些進口的原油并非普通商業用途,而是被明確標為“戰略儲備型”物資,直接納入中國的國家能源安全體系中。
面對這一變化,美國的反應出奇地克制。國會鷹派怒不可遏,媒體一片嘩然,然而白宮卻只是輕描淡寫地回應“密切監控全球能源流動”。
這與過去美軍直接攔截伊朗油輪、封鎖海峽的咄咄逼人形成了鮮明反差。一邊嘴上抗議,一邊卻默許中國大規模采購伊朗石油,美國的“強硬”在現實面前變成了“軟肋”。
這背后,其實是美國能源自給能力持續下滑的真實寫照。美方數據顯示,2025年初,美國戰略原油庫存已經跌至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頁巖油企業正在面臨融資成本飆升與技術瓶頸的雙重壓力。
能源分析師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已經失去了對能源價格的絕對控制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與伊朗的合作并不僅僅停留在原油采購層面。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內部文件披露,中伊正在探索繞過美元的石油結算體系,這一動向若成現實,將直接撼動以美元為核心的石油交易體系。
美國對此的沉默,更顯得意味深長。昔日高舉“制裁大棒”的霸權者,如今只能眼睜睜看著中國在中東穩步推進能源布局,毫無還手之力。
特朗普此時的轉變也耐人尋味。原本主打“美國優先”的他,在面對中國時卻突然口風一變,在電視節目中三次打斷主持人對“中國威脅論”的渲染,改口稱“中美相處得很好”。
他甚至在幕僚會議上明確要求財政部長“重新評估針對中國稀土的關稅政策”。如此“變臉”之快,令人瞠目。
其實,這一切并非偶然。特朗普的“溫柔轉身”,源于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中國不僅掌握著全球92%的稀土精煉產能,還控制著75%的稀土礦產資源開采量。美國雖然有稀土礦,但卻沒有重稀土的分離技術,仍需依賴中國進行加工。
更要命的是,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已經讓美國的國防供應鏈拉響了紅色警報。從F-35戰機到“戰斧”導彈,再到“捕食者”無人機,美國的核心武器裝備無一不需要依賴中國的重稀土。
2024年五角大樓發布的《戰略物資安全報告》中承認,美國現有戰略儲備中有14種關鍵礦物的供應不足30天。
中方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的舉措,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中了美國的軟肋。沒有任何國家能在短期內替代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地位。
即便美國計劃投入500億美元建設本土稀土加工體系,也至少需要10至15年才能見效。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依然是唯一能夠提供穩定、高質量稀土的國家。
在經濟層面,美國同樣陷入困境。2025年5月,美國財政部發布數據,美債總規模已突破36.7萬億美元,通脹率高達6.1%。
與此同時,10年期美債收益率曲線連續六周倒掛,市場對美國長期償債能力的擔憂與日俱增。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債的比例已降至28%的歷史低位,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甚至大規模減持美債,轉投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美國商會發布的調查顯示,在華美企因關稅戰額外承擔的成本已突破2500億美元。蘋果與沃爾瑪聯名上書白宮,直言不諱:若繼續維持現行關稅政策,美國零售市場將出現持續性通脹。
這些來自企業界的壓力,促使特朗普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于是,一場籌謀已久的“鋪路工程”悄然啟動。
白宮官員證實,特朗普正在策劃于2025年9月訪問中國,預計訪問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并計劃率領一支由傳統能源、軍工企業及高科技公司組成的跨國企業總裁團隨行。
此次代表團中,甚至出現了SpaceX、波音等尖端科技公司的代表,透露出美方試圖在太空開發、民用航空等領域尋求與中國合作的意圖。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代表團啟程前,美方悄然撤回了對中國長江存儲的芯片設備出口禁令。這一舉動被視為特朗普“軟化姿態”的重要信號,也為中美科技領域可能出現的合作預留了空間。對于特朗普而言,這一切并非出于轉變立場的善意,而是形勢所迫的“現實調整”。
在內政壓力山大、國際孤立加劇的背景下,美方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動向中國示好,爭取在經濟與能源領域緩解危機。
從伊朗石油交易到稀土出口管制,從關稅戰到企業游說,從美債危機到代表團訪華,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美國對中國的深度依賴正逐步顯現,且無法逆轉。
中國掌握主動權的局面已經形成。在全球經濟加速重組的關鍵時刻,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構建本幣結算體系、通過上合組織深化能源合作,已經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特朗普對華“降調門”的舉動,也不過是美國在這場大國博弈中被現實逼出的低頭。嘴上喊著強硬,身體卻誠實地放軟姿態,這種“溫柔一刀”式的策略,只能說明一個事實:在面對真正的戰略力量時,再高調的外交辭令也無法掩蓋內在的焦慮與無力。
這場中美之間的較量,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而是全球治理體系重構過程中的權力交替。誰能掌握關鍵資源、誰能引領技術革新、誰能穩定全球市場,誰就能在新一輪國際秩序中占據主動。
中國用實力說話,用底氣支撐戰略,不以情緒回應挑釁,不因短期讓步失去長遠布局。面對來自美國的“示好”與“鋪路”,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既不盲目接受,也不輕易妥協,而是牢牢把握節奏,以不變應萬變。
這一局,中國贏得不只是180萬桶原油,更是全球話語權的一次重要加分。未來的博弈依舊復雜,但只要我們穩住自身、牢牢掌握關鍵資源與戰略優勢,就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
信息來源:
[1]特朗普表示中方可以購買伊朗石油,中方現在開始進口了嗎?外交部回應 環球網
[2]中國開始進口伊朗石油了嗎?外交部回應 環球時報熱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