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聞提要:
近期新聞匯總
在市場經濟學中,出現個別行業的逆整體經濟周期的現象往往都是3個原因引起的:
(1)有形的手調控市場,比如補貼、定向刺激等“人造結構?!?!
(2)技術進步導致預期顛覆,投資者情緒被拉滿導致泡沫景氣!
(3)突發事件或政策失誤導致流動性失衡,造成供不應求(比如:日本大米)!
而從我國汽車行業來看:
(1)最大的刺激來自于——以舊換新政策加碼
2025 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延續并擴大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將國四燃油車納入補貼范圍,新能源公交車單車補貼從 6 萬元提高至 8 萬元。政策直接降低購車成本,刺激存量車主置換意愿。據乘聯會數據,2025 年 1-5 月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達 412 萬份,釋放出強烈的消費升級需求,這導致政策乘數效應顯著,每 1 元財政補貼可撬動約 10 元消費支出,形成對新車市場的直接拉動,未來預計會長期采用這類補貼措施,但補貼會導致市場價格失準,長期會引起市場失能,光伏行業是最好的前例。
(2)金融杠桿工具創新——創造一切可能買得起車的金融杠桿
央行于 2025 年 5 月將汽車金融公司存款準備金率從 5% 調降至 0%,釋放約 2000 億元流動性,推動車貸利率直線下行。疊加車企推出的 5 年 0 息、0 首付等金融方案(如特斯拉 Model 3 的 5 年 0 息政策),購車首付門檻已經從傳統的 30% 降至 0,不用花錢,直接開走!月供成本降低 40% 以上。這種 “財政 + 貨幣” 雙寬松政策,實質是通過擴大居民部門杠桿率(2025Q1 官方居民杠桿率升至 62.3%,位居全球第三)來激活大宗消費。
(3)ALL-IN新能源汽車——雖然內卷但規模經濟效應顯著
當下,政府采購政策要求公務用車新能源占比不低于 30%,并通過 “雙積分” 制度強制車企生產新能源汽車。政策引導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 2024 年的 51.5% 提升至 2025 年 6 月的 54.5%,單月批發銷量突破 126 萬輛。這種政策驅動的技術替代,使得新能源汽車在整體消費疲軟中形成獨立增長極。
(4)全力出口創匯
2025 年 1-5 月新能源汽車出口 85.5 萬輛,同比增長 64.6%,其中插混車型出口增長 2 倍至 31.5 萬輛。比亞迪、奇瑞等車企通過海外建廠(如比亞迪泰國工廠)規避貿易壁壘,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從 2024 年的 18% 提升至 2025Q1 的 25%。出口增長不僅緩解了國內產能壓力,還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單車成本,形成 “出口反哺國內” 的良性循環。
然后,我們再從宏觀經濟角度去看:
(1)收入預期分化下的選擇性消費——中高消費占據主流,并拉動平均數據
盡管全國 CPI 同比僅增長 0.3%(2025Q1),但高收入群體(家庭年收入≥50 萬元)可支配收入增速達 8.2%,顯著高于中低收入群體的 3.5%,這個數據也符合當下資源向頭部聚攏的社會化趨勢。
這一群體將消費重心轉向高價值耐用品,新能源汽車(均價 25-30 萬元)成為其 “消費升級” 的典型選擇。上海今年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就顯示,2025Q1 購車意愿指數環比上升 18.4 點至 98.7,接近大感冒前水平,而耐用品購買意愿指數更是升至 128 點,創近兩年新高。
(2)技術迭代驅動的產品替代——安全提升,智能提升,抑制二手車市場
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進程加速,2025 年,國內 L2.5 及以上智駕系統滲透率預計突破 25%,頭部車企(如長安、比亞迪)已實現高速 NOA 功能標配。
相比之下,二手車市場 3-6 年車齡車輛占比達 42.08%,普遍缺乏智能駕駛、OTA 升級等功能,難以滿足年輕消費者需求,導致大規模的庫存積壓。這種 “技術代差” 導致消費者更傾向購買新車,形成 “新車越賣越火、二手車越壓越久” 的分化格局,短期內二手車市場將面臨重大洗牌,因為新能源車市場的二手化趨勢可以借鑒電腦和手機,價格較原價為3折左右,且目前高端新能源車數量較少!
(3)價格戰下的市場平衡
2025 年新車市場價格戰烈度加劇,燃油車折扣率同比提升 4.3 個百分點至 24.2%,而新能源汽車折扣率僅微降 0.5 個百分點,顯示出新能源車市場景氣。
這種結構性降價策略因價格波動既擠壓了燃油車市場(2025Q1 燃油車銷量同比下降 8.7%),又鞏固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同時,小米 SU7 等新車型的魔幻數據吸引了大量的首次購車用戶,進一步分流了二手車需求。
(4)投資荒下的選擇
在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2025Q1 同比下降 5.7%)、股市波動加劇的背景下,部分家庭將原本用于房產或金融投資的資金轉向汽車消費。今年,上海家庭汽車保有量在 Q1 同比增長 9.2%,而住房成交量僅增長 3.1%。這種 “資產配置轉移” 在高凈值人群中尤為明顯,推動高端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 45%。
同時,我還看到新車價格戰已經傳導至二手車市場,
今年,汽車車商庫存周期已經延長至 42 天,庫存超 30 天的企業占比達 35%。
而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迭代使得 3 年車齡的二手電動車殘值率從 45% 降至 32%,進一步抑制消費者購買意愿。這種 “新車擠壓 — 殘值下跌 — 需求萎縮” 的惡性循環,使得二手車市場陷入深度調整。
并且,2025Q1 乘用車市場 CR10份額達 78.2%,同比提升 3.7 個百分點,這證明汽車行業前十壟斷特征明顯。比亞迪、吉利等頭部車企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同時憑借智駕技術(如比亞迪 DiPilot 4.0)建立差異化優勢。相比之下,合資車企(如大眾、豐田)受電動化轉型滯后拖累,銷量同比下滑 12.3%,市場份額被自主品牌蠶食。這種 “馬太效應” 推動行業景氣度向頭部集中,形成 “新車市場強者恒強、二手車市場弱者愈弱” 的分化局面!
當下,2025 年底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將全面退出,是否再續目前尚存爭議,疊加地方以舊換新政策逐步到期,預計 2026 年新車銷量增速將從 2025 年的 11% 回落至 6%-8%,這一過程里要嚴防死守,不能再出現2016-2018年的商業新能源汽車破產潮!
而也是在今年,二手車市場也將迎來新能源汽車的2手高峰期:隨著以舊換新政策推進,預計 2025 年將有超 500 萬輛老舊車流入二手車市場,為車商提供低價收車機會。但目前尚沒有如何對新能源車整備翻新(如更換電池、升級車機系統)提升二手車性價比的標準方案,如果以老賣老,新能源車完全沒有優勢,但如此龐大的規模下, 2026 年形成新的二手車增長點也未可知。
最后,在汽車品牌商業績大漲的時候,汽車銷售行業卻度日如年,2025年6月30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VIA(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顯示,2025年6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6.6%,同比下降5.7個百分點,環比上升3.9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于榮枯線之上,汽車流通行業景氣度有所下降。
這意味著建立在新能源汽車主導的汽車銷售市場之下,傳統的汽車4S經銷商正面臨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是庫存高企、金融杠桿拉滿,另一方面是新能源車的售后服務性收入不足油車的1/3,汽車經銷商行業是否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