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阿聯酋航空首航深圳,這是其在中國內地開通的第四條直飛客運航線。
我在朋友圈看到好多關于這架煥新版波音777-300ER的照片——雖然我一直覺得“土豪”倆字不是很好聽,但不得不說,這頭等艙看起來真的是太有錢了。
如果金碧輝煌的“壕”是一種土,我不介意每天沐浴在這份“土”里。
頭等艙魚子醬無限量供應,且旁邊的貝殼材質的小勺真的很細節,我雖然吃不懂這東西,但就像西虹市首富王多魚點評路易十三一樣:我也不會,主要是貴。
提到“中東航司”,總繞不開一個詞:有錢。
飛機新、服務好,頭等艙像皇宮,還能洗澡,經濟艙的餐食也能讓旅客感嘆“有被尊重到”。
你說他們卷,其實這是我們視角里的卷,因為——人家真有這個資本和實力。
但如果只把這些公司當作“撒錢撒出來的奢侈品”,就低估它們了。它們表面是流量收割機,背后卻是信仰式的品牌構建邏輯。
阿聯酋航空,信仰的是一種“更好”的豪華主義。
圖自:陶冉
從早年的“Fly Emirates”到如今的“Fly Better”,這家總部位于迪拜的航司深知自己手握地理優勢,就做了最干脆的決定——干線航線全用雙通道機型,頭等艙做到極致,軟硬件投入重金,決不失水準。
- 在不少旅客心中,“飛阿航”不是交通選擇,是度假的一部分。
而卡塔爾航空,信仰的是“品質主義”。
圖自:陶冉
品牌口號“Going Places Together”背后,是一整套貫穿始終的服務一致性。從多哈哈馬德機場的轉機效率,到Qsuite的創新設計,再到屢次Skytrax評比中的高分—連續九年登頂全球最佳航司寶座—他們幾乎是靠“從不出錯”贏得的全球信賴。
卡塔爾航空位于多哈的機場貴賓室 圖自:陶冉
很難想象這是機場休息室能有的景象 圖自:陶冉
阿提哈德航空,過去一直像是三大中東航中最“安靜”的那個,但這幾年,它在阿布扎比政府的引導下悄然轉向。
圖自:陶冉
它不像鄰居們那樣高調鋪張,卻正用一種“靜水深流”的方式,重構自己作為阿布扎比門戶航司的獨特角色。節奏雖緩,野心不小。
中東三大航司的共通點是:把航司品牌當作國家戰略資源來運營。
中東航司的厲害,不只是你能拍的到的“金色頭等艙”“空中淋浴”或“私人套間”,而是你感受不到的部分也被照顧到了。
從流程設計、轉機效率、地面服務到整體氛圍感,他們在營造一種完整的、無打擾的旅行體驗。這是品牌的信仰感來源,也是他們不斷獲得忠誠客戶的原因。
那我們呢?
回過頭來看中國航司,我們不能說沒有在努力。但相比之下,問題在于:想要“變好”的意愿一直有,品牌的底色卻始終定不下來。
因為我們長期處在一中矛盾的“既要又要”的心理中:
既想旅客念著我們的好,又不愿真金白銀破而后立;
既想讓一線員工提供最發自內心的服務,又不肯改善待遇;
既想靠服務拉口碑,又怕旅客“薅羊毛”,干脆服務流程越做越防范;
既希望塑造品牌調性,又處處降本增效。
結果就是,每個部門都喊想變好,卻誰也不敢先動那塊最硬的石頭。
中東航司靠的是“信仰驅動”——一種將航空視為國家表達、品牌使命、旅客尊重的結合體。我們更像是“競爭驅動”,今天比時刻表、明天比機型,后天又比餐食,可卷來卷去,票價又上不來,滿盤皆輸。
如果換成互聯網語境——中東航司最令人佩服的一點,是:他們不靠短期爆點維持存在感,而是用一整套可持續的品牌紀律和服務承諾,不斷積累自己的口碑護城河。
圖自:陶冉
當中東土豪航司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刷新旅客認知時,他們其實已經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用超級航線樞紐把世界串聯起來,讓“轉機”成為習慣,把“信賴”做成長期資產。
這不是流量收割,而是全球用戶信仰的建立。
我知道國內也有很多努力的航司,也在探索高端化,也在試圖服務好每一位旅客。
但若真的希望在世界航空市場上建立一席之地,靠的絕不僅是座椅空間、餐食升級,而是品牌哲學的建立,是流程的一致性,是服務的信念感——也就是,那些讓旅客心甘情愿一刷再刷的理由。
中東航司的豪華,看似是錢堆出來的,但其實每一次起飛,都是信仰的落地。
PS:圖自阿航深圳活動現場,張韶涵獻唱——真沒想到航空公司搞活動還會專門請明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