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南昌市紅谷灘區長江路,蟬鳴陣陣。7月1日下午,沿街的一家電動車店內,正在忙碌的店主徐勇軍,被一陣手機鈴聲打斷手頭的工作。
“勇軍啊,我的車子半路沒電了,來幫我看下不?”
電話那頭傳來熟悉的求助聲。“哦,可以哦,你告訴我位置……”話音剛落,徐勇軍便利落地收拾好幾樣維修工具,跨上電動車,向著求助地點疾馳而去。
這家坐落于街邊的電動車小店,既是銷售門店,也是維修站點。多年來,無論日常銷售還是維修服務,只要街坊鄰里一個電話,無論上門還是“路救”,徐勇軍總是有求必應,義務相助,他把自己的小店經營成了周邊鄰里信賴的“暖心驛站”。不熟悉的顧客常常尊稱他“老板”,而朝夕相處的老街坊們,總是熟稔地喚一聲“勇軍”,這聲稱呼里,藏著鄰里間的信任與情誼,也見證著他用雙手努力謀幸福的奮斗歲月。
憑借著口口相傳的好名聲,紅谷灘區鳳凰洲街道鳳西社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服務點”的牌匾,鄭重懸掛在徐勇軍的小店門口。“當初我們在轄區規劃志愿服務點時,大家幾乎不約而同地推薦了勇軍,這份好口碑,真是實至名歸!”社區書記熊偉笑著說。
這塊看似尋常的招牌
既是對他多年善舉的肯定
更像一盞明燈
以點點微光照亮了轄區的友愛互助
也點亮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
“聚小愛為大愛”的溫暖圖景
01
修車28年:一把扳手撐起生活
41歲的徐勇軍,初見時帶著幾分不善言辭的誠懇。他眉眼溫和,話不多,唯有聊起手中的扳手與零件,眼里才會亮起專注的光。如今,他在南昌市紅谷灘區鳳凰洲街道經營著兩家電動車店,與別家不同的是,店門口格外掛著“勇軍電動車修理店”的招牌——這里不僅賣車,更藏著他打磨了快三十年的好手藝。
這兩家小店,是他撐起一家四口生計的“根據地”。談及28年的修車生涯,徐勇軍的話匣子慢慢打開。1997年初中畢業,13歲的他揣著“學門手藝混口飯吃”"的樸素想法,走進了一家修理鋪當學徒,那時的他總比別人早到半小時,蹲在地上拆零件、記構造,油污沾滿袖口也顧不上擦,憑著一股肯鉆的韌勁,沒幾年就練就了一手好技術。
2003年,街頭的電動車漸漸多過摩托車,徐勇軍敏銳地嗅到了變化。“電動車結構比摩托車簡單,但修起來更要細心。”他邊學邊練,很快摸透了新車型的門道。也是這一年,看著往來市民搶購電動車的熱潮,他在紅谷灘區租下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店,既修又賣,開啟了自己的營生。“我賣車不靠花言巧語,就靠實實在在的售后。”他指著手里的扳手說,這就是他店里的老伙計,陪他從少年走到中年,不僅讓他在市井里站穩了腳跟,更讓他在拆修與寒暄中,讀懂了人情冷暖,攢下了熟客的信賴。
02
順手修車:點滴善舉暖人心
文章開頭,徐勇軍接到的正是老顧客文強的求助電話,原來是對方的電動車在半路突然“罷工”。騎了十多分鐘的勇軍在廬山南大道一段找到了文強,仔細檢查一番,徐勇軍擦了下臉上的汗水笑著說:“沒關系,這是電路開關松動了,我幫你調整一下!”不一會兒,故障排除,文強連連道謝并準備支付修理費。結果他揮揮手,“小問題,不收費!”
正說著,一位環衛工大姐路過,見狀上前輕聲詢問:“我這車胎好像有點癟,能借個打氣筒嗎?”徐勇軍二話不說,拿出打氣筒三下五除二幫大姐的車打了氣,又叮囑了幾句保養細節,才收拾工具返回店鋪。此時,店里來了新顧客,徐勇軍顧不上擦汗,又忙了起來。
這樣的暖心事,在徐勇軍的日常里早已是常態。社區居民熊桃香對此深有感觸,6年前的一個暴雨夜,她下班騎電動車行至半路突然拋錨,手足無措時在鄰里群求助,有人推薦了徐勇軍的電話。“當時都晚上10點多了,又是大暴雨,我真沒抱太大希望。”熊桃香回憶道,可電話那頭的徐勇軍一口答應,沒過幾分鐘就披著雨衣出現在雨幕中。
“電機進水了,先把車推到屋檐下!”徐勇軍一邊說著,一邊幫她把車挪到避雨處鎖好,隨后還把她送回小區。第二天一早,徐勇軍帶著工具找到路邊的電動車,細致檢修后徹底修好。
“小毛病從不收費,換零件才收點成本錢,還經常上門服務。”這是熊桃香對徐勇軍的評價,也是社區居民的共同心聲。從深夜冒雨救援到烈日下義務幫忙,徐勇軍用一次次熱心付出,讓修車這件事超越了生意本身,成了鄰里間最質樸的溫情紐帶。
03
雙向奔赴:微末善行寫文明
“找勇軍修車,準沒錯!”這句口頭禪,在鳳西社區的街頭巷尾早已傳為美談。
一份份扎根社區的好口碑,讓鳳西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熊偉在計劃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服務點”時,第一個想到他,沒想到社區工作人員和周邊鄰居也不約而同推薦了他。
“勇軍,店里掛個志愿服務點牌子吧,平時幫大家免費打氣、加潤滑油,行不?”當她試探著向徐勇軍提出想法,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這是好事,我樂意!”就這樣,當年10月,徐勇軍的修車鋪門口掛上了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服務點” 的紅色標牌,成為社區里的 “暖心坐標”。
“補胎五塊十塊,換胎也就幾十元,從不多要一分錢。”熊偉算過一筆賬,徐勇軍的收費總比市場價低一截,遇到經濟困難的居民,更是分文不取。“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認定了徐家修車鋪的原因。”鳳西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熊偉感慨道,自從徐勇軍把店開到社區后,居民們都覺得 “撿到寶”。
這份質樸的熱忱,不僅溫暖了本社區居民,還將情誼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前幾天,又有周邊的菜農朋友給我送來了新鮮蔬菜,讓我心里也暖暖的。”徐勇軍笑著說起這段特殊的緣分,因為店鋪毗鄰紅谷灘區出城口,周邊常常有菜農往來于老城區和紅谷灘區,曾經有人的電動車出了小毛病找上他,他分文未收,一來二去越來越多的菜農和他成了朋友,常常有人來賣菜的時候,順便從他店里路過,放下剛摘下的青菜、豆角就走。“我說給錢,他們總擺手,說‘你幫我們修車也沒要錢啊’。”這份雙向的惦記,讓小小的修車鋪里暖意常在。
車來人往的街頭,修車鋪的屋檐下時常洋溢著笑聲:徐勇軍麻利地擰著螺絲,與等候的居民嘮著家常;鄰居送來剛烤的饅頭,或順手幫他照看會兒店面……
從口口相傳的好口碑
到掛牌認證的文明站點
再到鄰里間的雙向奔赴
這份流淌在市井煙火里的樸素善意
正讓平凡的日常
綻放出動人的文明之光
來源:江南都市報
編輯:趙雅晴
校對:鄔夢涵
付俊煒
核發:易志宏
小編雞腿靠你了,在看點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