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堪稱北方人廚房里的“萬能選手”,能蒸能煮能煎,還能凍在冰箱當“應急糧”。“餃子就酒,越吃越有”,讓人一吃就停不下來的餃子,不僅在千家萬戶的案板上列隊,也悄悄在商業世界里包出了一個財富帝國——“五一”檔熱映的電影《水餃皇后》的故事原型臧健和來自山東,正是靠著母親傳授的包餃子手藝,從無到有地打造出了灣仔碼頭品牌。
北方人家家吃餃子,可是能讓北方人愿意花錢在外面吃的餃子不多,山東餃子是其中之一。臧健和把餃子做成年入數十億的產業,餐飲界更有一些山東餃子館把餃子做成宴席。餡大飽滿、口味豐富的山東餃子本身就是一塊招牌,在餃子界不說是天花板,也得是房梁。
山東人為餃子持續“賦能”,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高頻觸達”。過年過節吃餃子,陰天下雨吃餃子,周六周日吃餃子,就沒有山東人不能吃餃子的日子;豬肉白菜、豬肉大蔥、鲅魚、蝦仁三鮮,甚至西紅柿雞蛋,更沒有山東人不能包進餃子的食物。山東堪稱“中國吃餃子豪橫第一省”。
△一種顏色一種餡,山東餃子可以五顏六色。(攝影/一顆小草莓呀)
在山東吃餃子,一頓飯吃兩個也就飽了。
不是飯量太小,是餃子實在太大了。煙臺、威海的鲅魚餃子,一只能有五兩重,自己占滿一碟,外地人第一次拿到這家伙都不知道該從哪下嘴,猶豫半天,咬一口,餃子只受了“輕傷”。
△“老板,鲅魚餃子一盤有幾個?”“一個?!保〝z影/粥粥)
山東人聽外地人提起煙威地區的餃子Pro Max,會忍不住說自家餃子都是正常大小,而這一句話又會炸出不少煙臺人和威海人說自家就是包大餃子。山東人在吃餃子這件事上齊頭并進,可是吃什么餃子卻難達成共識,因為山東的餃子花樣實在太多了。
山東餃子首先在皮上就做出不少文章。包餃子的面要揉三次,醒三次,得到一個光溜溜、軟乎乎的面團,這樣的面不僅口感好,包的時候也不容易破。蒸餃比水餃還要復雜,用的是半燙面。面粉分為兩半,一半倒開水,一半倒溫水,攪合開了再揉到一起。熱水讓淀粉糊化,增加柔軟,冷水則保留筋性,使得半燙面的蒸餃皮筋道又柔軟。蒸餃帶著熱乎氣上桌的時候,抱成個團的肉餡若隱若現,下筷子有一絲遲疑都對不起它。
現在餃子已經不稀罕,甚至變成了凍在冰箱的方便食物??稍谂f時,白面餃子是過年才能吃到的美味。山東籍作家莫言曾說他十幾歲時想當作家,是因為聽說作家可以一天三頓吃餃子。當年,蕎麥、高粱、豆面都曾是餃子皮的原料,比如曹縣就有高粱面皮、薺菜餡的紅餃子,俗稱“雜面扁”。
論地位,餃子餡還是要壓過餃子皮一頭。
山東的內陸地區更偏愛肉餡,還得是手工剁餡。在豬、牛、羊肉的基礎上,可以搭配白菜、大蔥、韭菜、芹菜、胡蘿卜、西葫蘆、茴香……肉+菜的經典搭配也有各式各樣的調劑:加點藕,有了脆脆的顆粒感;加點海米,多了一層來自海洋的鮮;蘑菇則相當于奶茶里的芋圓或者椰果,增添滑潤彈牙的口感。
山東人包餃子非常擅長就地取材。濟南大明湖產蒲菜,也就是香蒲的嫩假莖,每年農歷五月至八月是吃蒲菜的最佳季節。這種清鮮的湖中美味,在餃子里也要調味適當,不能蓋過蒲菜的清鮮味道。一頓是一個“療程”,可解濟南人鄉愁。已有百年歷史的濟南老字號便宜坊,拿手的是餃子的變體——鍋貼,其中最具當地特色的就是蒲菜豬肉鍋貼。
在山東的沿海地區,海鮮是餃子的主角。膠東餃子的“頭把交椅”就非鲅魚餃子莫屬。細嫩的魚肉要慢慢刮下來,再取豬肥膘,細細切做臊子,不要見半點精肉在上面。白色的魚肉配上白色的肥膘,加入蔥姜水仔細攪打,再切一把韭菜提香。這一口餃子進嘴,豐腴的脂香與鲅魚的鮮嫩糾纏在一起,韭菜的鮮甜居中調停,把一盤餃子整治得美味異常。
△鲅魚餃子不能沒有韭菜。(攝影/粥粥)
黃花魚、墨魚、八爪魚、海腸、海蝦、扇貝、海膽、蛤蜊……山東沿海地區的餃子餡就仿佛是龍宮的員工團建。不同的海鮮,山東人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海蝦、豬肉、韭菜組成的三鮮餡是餃子界的王牌組合;黃花魚與鲅魚處理方式類似;蛤蜊清甜,搭配清淡的黃瓜,再加入炒雞蛋,適合炎熱的夏天;墨魚餃子是“餃界黑勢力”,墨汁和面制成黑色外衣,內里卻是白嫩的墨魚餡。
△“龍宮團建餃”。(攝影/淺梨Sylvia)
不管是什么餃子,在山東都離不開蒜。自己動手砸蒜,再調上小磨香油和香醋,就是山東餃子的黃金搭檔。少了這一口,再香的餃子也有缺憾。
餃子在山東不僅餡料豐富,名字也是五花八門
你知道“餃子”還有哪些別稱嗎?
本文出自地道風物
“地道風物”是《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平臺,這里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作為行走的風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國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尋風物美食,傳播地域文化。
介紹一下我的朋友地道風物,他來自《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足跡遍布全國上千個市縣,只為探究中國每一寸土地的不一樣。
風物君的2000多篇原創文章,還寫了啥?
如果你發現在派出所等正式場合有一個“媽祖評理室”,請不要詫異;如果你看到考生將準考證的復印件放在供桌上一起拜,也不用慌張;如果發現路旁騎車大媽突然停下車,對著廟宇拜了一拜,再若無其事騎車離開,請謹記這是日?!驗檫@里,是閩南。
“老爺保號”的魅力,沒人不懂吧?
每年夏秋季節,是食物中毒最高發的時期。提到食物中毒大省,你肯定提前想到了最能“見小人”的云南。但真正的結果其實是……中國食物中毒省份前三甲,云南僅位列第二?
山東:“你們真的不吃發芽的土豆?”
云南:“菌子煮熟就沒問題?!?br/>浙江:“我已經是吃河豚的老手了,這個河豚我一定要買來嘗鮮!”
不用質疑,浙江也是憑實力選入“前三甲”的!
你可能聽過這個笑話:當你跟朋友說自己心情低落,大多數人都會安慰你別給自己太多壓力、多多休息,只有廣東朋友會說你濕氣太重,甚至準備煲湯給你喝。
是的,炎熱漫長的夏季、多雨潮濕的氣候造就了廣東人對“濕”與“熱”的獨特理解。心情低落是濕氣,喉嚨痛是熱氣,消化不好是濕熱,總之一切精神和身體不適都能概括為:濕氣、熱氣、濕熱。
廣東“祛濕三件套”,你了解多少?
作為中國夜市的“鼻祖”,這里充斥著各種傳說與門派,但每一個小吃,都能讓橫穿夜市的人邁不開腿,不論是年輕人們鐘愛的炒涼粉、紅薯泥,還是本地人最愛的灌湯包、桶子雞,杏仁茶......最地道的“開封菜”,讓隔壁的“KFC”黯然失色。
這座北方城市,如何在千年前就開創了宵夜先河?
江西,在諸多吃辣大省的角逐中,被網友們熱評為“最能吃辣的省”,“連鍋都是辣的”。辣椒在江西人的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種植辣椒,生產辣椒制品,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這份火辣。
到底去江西哪座城,才能領略贛菜的辣度之巔?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內容平臺
專業是風物君的最基礎要求
用最專業的攝影作品
最用心的文字
把最地道的中國風貌 展現 給你看
點擊下方公眾號
開啟你的風物之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