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巾幗泗洪微信公眾號
編校 | 劉婉兒 審核 | 陳寧 馬響響
本期推出是鄉村振興類三等獎獲得者
張潔瓊、王麗、宋雨春
張潔瓊: 把青春“種”進土地里
張潔瓊,泗洪縣小白生態休閑家庭農場主,曾在南京打拼十年的她,懷揣“山水田園夢”返鄉創辦農場,以現代化農業實踐書寫鄉村振興中的女性創業傳奇。
出身農村的張潔瓊對土地懷有深厚情感,放棄城市生活回鄉創業。起步階段,資金短缺、技術匱乏、人才不足等難題接踵而至:她奔走申請貸款、尋求政府扶持,同時參加農業培訓充電。農場建成后,面對市場競爭與銷售困境,她調研調整種養殖結構,推出優質農產品,并創新“線上社區團購+線下直達終端”的零售模式,突破銷售瓶頸。她堅持品質為先,建立無公害質量檢測體系,為農場發展筑牢根基。
隨著農場壯大,她以“企業+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如今,占地200畝的農場已形成“種養殖+初加工+冷鏈配送+觀光研學”的完整產業鏈,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等多項榮譽。未來,她計劃加大農村旅游投入,推動農業與文旅、研學深度融合,在鄉村振興中續寫更多可能。
“心中有夢,腳下有路。”張潔瓊用行動證明,農業創業雖充滿挑戰,卻能在鄉土中綻放價值,為鄉村發展注入鮮活力量。
王麗:漁網編織共富夢
在洪澤湖畔的泗洪縣臨淮鎮,43歲的王麗用漁網編織出一條創業與共富之路。2017年,她創立王麗漁需用品店,以300平方米的經營場所和2000平方米倉儲空間為依托,將一家個體工商戶發展成年產值超500萬元的特色企業。
王麗聚焦漁網加工主業,年銷售額穩定在300萬元左右,同時拓展尹樂藻銷售業務,年創收達200萬元。她帶領團隊匠心打造地籠、網箱等漁需產品,不僅為全國養殖戶提供專業捕撈工具,更創新設計螃蟹倉儲設備,產品遠銷山東、安徽、遼寧等二十余省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事業有成的王麗始終心系鄉土。當地退圩還湖工程實施后,許多40-60歲的女性留守人員面臨就業困境。她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吸納50余名婦女加入生產隊伍,為每人提供每月2000-3000元的穩定收入。這些“漁網女工”在車間里重拾價值感,既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也為鄉村注入溫暖力量。
王麗憑借自身的智慧與努力,在創業創新道路上取得顯著成績,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更為地方經濟發展和就業幫扶貢獻力量,成為當地巾幗創業的典范,激勵著更多女性勇敢追求創業夢想,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宋雨春:玩轉鄉村新經濟
在臨淮鎮的青山綠水間,34歲的宋雨春以“新農人”的姿態,將鄉村振興的藍圖化作現實。她錨定文旅融合賽道,斥資3000萬元打造300畝“農家小院”綜合文旅項目,將民宿短租、研學體驗、農旅購物等業態有機融合,構建起一站式鄉村度假新場景。
宋雨春深諳“借勢而為”之道,主動與浙江千島湖度假村跨界合作,創新性開發銀發經濟項目。她搭建起“農產品出山”的橋梁,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讓臨淮鎮的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同時開辟“田園采摘+康養體驗”新模式,既保障了村民穩定增收,又為老年游客打造了親近自然的田園生活。此外,她精心設計的特色周邊游路線與沉浸式民宿體驗,讓游客深度感受鄉土風情,項目自啟動便成為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這方承載著鄉愁的土地,在宋雨春的深耕下煥發勃勃生機。項目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帶動40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從單打獨斗的創業者到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她的故事如春風化雨,激勵更多人投身鄉村建設,共繪富美新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