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中,有不少以人名來命名的紫砂壺,成為了一代經典壺型。
供春壺
許玉成鑒藏《明陽羨陶器精拓本》
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樹癭形狀所制的樹癭壺,世稱“供春壺”,是紫砂發展史上開始有記載的第一件作品。
供春壺新穎精巧,文雅天然。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倍潭?2個字,很精準地概括了供春壺的特色,令人如見其壺。其壺質地雖薄,但是非常堅實。
思亭壺
清·朱泥思亭壺
思亭壺為清代紫砂名家陸思亭所創壺式,此壺已成為特定的形制名稱。
身筒兩側曲線,自頂部圓鈕處流瀉而下,壺蓋處向外曲張,肩部自然向內彎曲,到腹部則又向外膨脹成一條更大的曲線,鈕、蓋、腹三段曲線自然流暢,頗有動感且干凈利索。
大彬壺
時大彬 上海博物館藏品
時大彬,號少山,是“明四家”時朋的兒子。是紫砂茗壺發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當時就被公認為“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所謂“大彬虛扁”,是因為后人一般認為是時大彬創制了“虛扁”壺式,作為傳統題材,以后各代都有名家臨摹再制,佳作不勝枚舉。
“大彬虛扁”,以扁、平為特點,線條清晰。壺腹鼓凸,腰身折合,合而中虛,線面屈曲和諧,寓瀟灑于纖巧中,形雖扁而氣度昂揚,剛柔相濟。小巧的流與圈把,端莊秀美,更顯個性鮮明,令人玩味不盡。
壽珍掇球
清末民國·程壽珍制紫泥掇球壺
程壽珍,又名陳壽珍,號冰心道人,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
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
壽珍掇球——整體造型古樸敦厚、結體合理、氣勢宏偉、神韻高昂、線條圓潤豐滿、氣韻渾厚穩重高雅不俗,使得壺鈕、壺蓋、壺身在視覺上形成了真正的三“球”重疊之勢,盡顯“掇球”之奧義。
景舟滿瓢
顧景舟,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
近現代 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后,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斗米貴”的聲譽。
景舟滿瓢——反復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使其整體顯示出壺的十足神韻,完美詮釋了智欲其圓、行欲其方,體現出剛柔相濟的感覺。
子冶石瓢
清中期 瞿子冶刻吉安、月壺款紫泥調砂石瓢壺
瞿子冶,名應紹,字子冶,初號月壺,改號瞿甫,又號老冶,上海明經,嘗任訓導,上海松江人。
子冶工詩文,其詩耀艷深華、纏綿悱惻;擅書畫,晚年尤工蘭竹,用筆放逸,為世所重;精鑒賞,凡鐘鼎彝器、秦磚漢瓦無不立辨真偽。
子冶石瓢——其壺身、壺把的三角形更為規整,被稱為「瘦壺」,透出一股剛韌之氣,抑揚頓挫,挺拔凜然。
漢棠石瓢
徐漢棠 漢棠石瓢
徐漢棠,1932年5月11日出身于江蘇宜興,紫砂藝術大師。1948年初中畢業后即跟隨父母學藝,于五十年代初即拜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為師,為顧老師第一弟子。他富有藝術天才,功底扎實,善復制傳統產品,也精于創新,工藝造型獨具匠心。
▼點擊下方 卡片 更快了解宜興紫砂
純色紫砂 | 中國宜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