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肺結節術后可以保證
無疤痕、嗓子不受影響嗎?”
面對肺結節手術,
不少患者例如教師、歌唱家、主播、
年輕女性等都會提出特殊需求。
那么他們適合哪種治療方案?
6月27日,福建衛生報《大醫生開講》直播欄目邀請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福醫協和醫院)胸外二科的三位醫生,科主任陳舒晨教授、主治醫師余紹斌和彭凱明做客直播間。這也是肺結節無管化手術系列的第七場直播。
(點擊圖片觀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本次直播在各平臺觀看人數超43萬人次。
高三教師術后7天重返講臺
切口“隱形”到醫生找不到疤痕
幾個月前,30歲的王老師出現持續干咳。復查CT顯示,原先的肺結節增長至8毫米,實性占比超50%。陳舒晨主任團隊采用“無管麻醉(Tubeless)聯合經乳暈隱匿切口”技術,為王老師成功實施手術。(往期報道:)
手術時正值學生高考前的最后沖刺階段,該技術既避免了氣管插管,保護王老師的嗓音,又實現了術后無痕。王老師在術后第7天便重返講臺授課。一個月后復查顯示,乳暈切口幾乎隱形了。她順利陪著學生完成人生中重要的一場大考。
無管化治療革新
三聯技術實現“無痕+無管+無憂”
“肺癌逐漸年輕化,很多年輕女性對手術無痕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我們也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陳舒晨主任說。
陳舒晨
近年來,福醫協和醫院胸外二科開始運用“無管化(Tubeless)+經乳暈隱匿微單孔皮下隧道式入路+AI融合AR/VR導航”的三聯手術方案為需要保護嗓音的肺結節患者進行手術,做到無痕、無管、無憂。
陳舒晨主任進一步解釋,首先,用喉罩替代氣管插管,能做到聲帶零接觸,避免了喉返神經的損傷;
其次,術中利用乳暈邊緣小切口,經皮下隧道精準抵達肺區,愈合后與乳暈皺褶融合,形成“視覺偽裝”;
第三,利用AI進行術前規劃,重建肺內“腫瘤地圖”,AR術中導航,透過組織透視病灶,將誤差控制在0.3毫米內。
余紹斌表示,這類手術最適合以下幾類人群:結節性質為肺小結節,且位置位于肺外三分之一區域;患者BMI小于25;肺功能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不低于70%。
余紹斌
相比傳統手術,無管化技術顯著縮短了患者恢復時間。該技術不僅避免了氣管插管,還減少了對聲帶和支氣管粘膜的損傷,術中無需使用肌松藥,從而大幅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等并發癥。
尤其適用于依賴嗓音的職業人群,如教師、主持人、客服等,此類手術能最大限度保護發聲功能。
直播中有網友提問,未婚女性可以做這類手術嗎?彭凱明解釋:“對未來有生育、哺乳需求的女性,這類手術可能導致哺乳時乳腺導管黏連,所以,我們會慎重選擇患者,為他們建議安全、適合的術式。”
彭凱明
AI貫穿肺結節診療全流程
在福醫協和醫院胸外科,AI已經貫穿肺結節診療的全過程。
余紹斌介紹,以往,一個醫生閱片的平均時間為30分鐘;利用AI后,醫生五分鐘以內就能得出一張初步報告。醫生再根據報告,就能大致判斷病人的情況。
在術前定位階段,AI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能重建病人的整個肺部模型,并精確地標注出肺結節的位置。術中,醫生戴上VR眼鏡,再結合胸腔內的標志物,就能定位到結節的位置。此外,磁導航技術也能夠輔助醫生精準地識別肺結節。
“針對術后康復,我們通過萬例肺癌的數據訓練出一個大模型,能夠預測病人術后并發癥的高危人群,如血栓的高危人群,從而提前介入,預防血栓的發生。”余紹斌說。
彭凱明也介紹了一種針對肺結節的微創治療方法——消融治療。它是一種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精準破壞肺內結節組織的微創治療方式,適用于無法耐受傳統手術或結節惡性風險較低的患者。
這種“一根針搞定肺結節”的技術核心優勢在于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但需嚴格評估適應癥及術后定期復查。
彭凱明也提醒,消融治療可能有復發風險,是手術治療之外的備選方案,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選擇。
加入衛生報肺健康交流2群
活動組織
主辦單位:福建衛生報、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
協辦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陳坤
主持人:陳香 攝影:鄭波
攝像:陳昶曄 章立強 鄭波
導播:周千藝 助理:陳筱蔚
編輯:李子
實習生:林夢瀅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