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鄧超把《我們的明天》哭火了,觀眾才發現:原來鹿晗與他的歌也是各火各的
在《哈哈哈哈哈》第五季收官歌會上,鄧超演唱鹿晗的《我們的明天》時情緒崩潰痛哭,這一幕迅速沖上熱搜。
鄧超的眼淚、陳赫的強裝鎮定,再配上歌詞“我看著,沒剩多少時間,能許愿好想多一天”,屏幕前的觀眾也被這種悲傷的氛圍感染到了。
直到這時,有網友才發現,這首歌竟然是鹿晗唱的!
對此,不禁感嘆:原來鹿晗與他的歌也是各火各的。
鹿晗的原唱版本雖然還算出圈,但最終讓這首歌承載時代共鳴的,卻是鄧超在兄弟缺席的舞臺上那場毫無保留的眼淚。
鄧超的表現很有反差感,他平時是“綜藝搞笑擔當”,承包全組笑點,被稱為“綜藝之神”,但在唱這首歌時卻哭得眼睛紅腫,被網友制作成“悲傷蛙”表情包瘋狂轉發。
他自己后來在微博上調侃回應說“淚腺太發達怎么辦”,卻引發了更深層的共情。
他們在緬懷他們的青春,但看著他們長大的我們,也在透露他們懷念我們的青春時光。
這首歌對鄧超有特殊意義。他與陳赫、鹿晗組成的“鐵三角”從《跑男》到《五哈》已經合作了11年。
但這一季中,鹿晗因“直播不當行為”主動沉淀反省,缺席了本季錄制,節目組不得不刪掉已錄好的內容重錄,鄧超和陳赫扛著壓力完成了節目。
那么為何鄧超能把這首歌“哭火”呢?歸根結底在于歌曲本身的意義,它似乎一直跟“青春”掛鉤。
《我們的明天》是鹿晗的代表作,最初是2015年電影《重返20歲》的主題曲,2016年他在首場個人演唱會安可環節與粉絲合唱這首歌時也感動落淚。
不過這時,歌曲的主題焦點集中在偶像與粉絲的雙向奔赴。
而2025年鄧超等人的翻唱,則注入了中年男性對兄弟離散與時光無力的悲愴。網友感慨:“鹿晗唱的是憧憬,鄧超唱的是懷念”。
鄧超和鹿晗的關系很親密,兩人因《跑男》結緣,鄧超常以“我兒子”稱呼鹿晗,節目中互動如父子。
在鹿晗2025年演唱會巡演期間,鄧超還去現場支持,送了寫滿祝福的花籃,專門發微博宣傳。
而這次鄧超看到歌詞觸景生情、崩潰大哭的行為,引發了對“真人秀真實情感”的討論,觀眾已經厭倦了劇本套路,更愛看這種突然繃不住的真性情。
他的痛哭展現了中年男人難得的脆弱。
《五哈》節目組以《我們的明天》做結尾曲,還特別剪輯了他們的故事畫面,讓人忍不住回到當初。
2014-2019年,他們《跑男》4季合作,“天霸動霸tua”組合確立,鄧超以“父子梗”寵溺鹿晗;
2016年,鹿晗首場個唱,鄧超助陣合唱《超級英雄》,自稱“小鹿爸爸”;
2020-2024年,《五哈》四季常駐,公路旅行深化兄弟情,互損互撐成節目核心;
2025年6月,鹿晗缺席《五哈5》,鄧超彩排痛哭、演唱會送花籃,公開喊話“想你們”。
《我們的明天》歌詞里“每一刻都像永遠”與“沒剩多少時間”兩句,恰好集中了當代人對“失去”的焦慮。
節目組刪減鹿晗鏡頭、兄弟被迫“體面告別”的無奈,讓觀眾聯想到自身經歷。
鄧超的脆弱撕開了搞笑藝人外殼,展示了成年人面對不可抗離別的無力感——這種共情遠超歌曲原本的青春敘事。
《我們的明天》這首歌時隔10年再次破圈,背后是真人秀的“反套路勝利”,當娛樂進入工業化時代,“真實”的稀缺性便展現了出來。
鄧超與導演含淚擁抱、陳赫默默抹淚等反應,均未被剪輯掩蓋,反而強化了“五哈團”的真實羈絆。
網友直言:“笑著笑著就哭了,才是真人秀的頂級敘事”。
那種毫無準備的真實感撲面而來,暴露了成年人最珍視又最易碎的部分:那些明知不可留卻仍想緊握的“明天”。
回到鄧超這里,從影帝(《烈日灼心》)到“爛片導演”(《惡棍天使》),再到“抽象喜劇人”的標簽矛盾,在此事件中被重新整合:感性成為他復雜人格的終極注腳。
孫儷曾透露其私下“特別愛哭”,此次公眾終于接納了搞笑外殼下的敏感內核,印證了“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在《五哈》,《我們的明天》這首歌的意義被“二次重構”,它不再僅是鹿晗的青春宣言,更成為時間、友情與告別的時代符號。
而鹿晗唱的《我們的明天》因為鄧超出圈,這種“歌與人分離”的現象,也反映了娛樂圈的常態——作品終將脫離創作者,在他人故事里重生。
就好像《甄嬛傳》爆火,其實到現在,它對于大眾的意義也早已超越劇本身,就連鄭曉龍導演都公開表示:我們拍的時候沒想那么多。
所以,好的作品大概就是這樣,或許出來的時候沒那么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總能被賦予新的意義。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