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見:笑道孝道『原創(chuàng)』
與美國作家M.Y 討論“孝道”,記敘于此。
是的,中國并不比美國更守孝道。——在諸多論述中,頑皮的M.Y這句話卻是并不頑皮的,盡管她僅作了簡單提示。
中國人歷來批評洋人不懂孝道,中國人歷來最崇尚和張揚孝道。一般來說,缺什么提倡什么。按照這個推論,中國人煩惱的自然是缺乏孝道。但中國人還認(rèn)為洋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沒有仁義道德,壞起來大大的。
在人類各種種族的群體中,代間關(guān)系總是有問題的。因為下一代的成長是對上一代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對上一代的既定權(quán)威是一種威脅。而解決代間緊張的方法,中西判然不同。
西人讓每一代都排開上一代,十八歲起就完全確立自己——M.Y在電話里也與我討論這一點——,解除了上一代的影響,代間關(guān)系是斷裂的,倒也是平等的,因為任何下一代都終將成為上一代。西人生存于社會關(guān)系之中而不在親屬關(guān)系之中,因此西人的代間關(guān)系最終落腳在自由平等的友誼關(guān)系上。
中國人很出奇,處理代間關(guān)系的方法歷來是讓下一代向上一代投降。完全投降,徹底失敗,就是至孝。二十四孝就是下一代的二十四敗——新苗向老朽的投降,和失敗。大瘋子郭巨在災(zāi)荒年為保障行將就木的老朽有飯吃,便要把新生的幼嬰活埋掉(當(dāng)然末尾是老俗套:孝感天地出現(xiàn)奇跡)。殺除生機以潤老朽,大方向上看,是死路,是民族裹足不前或者只會踏步的一個根由。
中國人還將孝引申為肖(與創(chuàng)新相悖),代代學(xué),代代像,朽木崇拜、殺新崇拜就保持下來了,成為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孝道文化。
孝和忠是一個物件的兩個面,一個事情的兩種模式。泛濫開來,奮斗是為了光宗耀祖,愛國是為了皇家天下、集團政治;沒有崇高的國家利益,只有狹隘的皇族利益和團伙利益。
結(jié)果呢,中國人的每一代都在被上一代殺害著,祖國的花朵總是在被園丁捏弄著。
實際上,孝文化是逆乎自然人的個體自私本性的,因此,個體自私本性占了上風(fēng)的人就不再理智了,就要以過激的方式反抗孝,過激的結(jié)果,就變成了忤逆。忤逆就要挨大家罵。于是,這個社會上就風(fēng)行自律者對放縱者的指責(zé)和詈罵。
有忤逆子女的中國老人只有接受子女的忤逆這一個選擇,因為,如果他到社會上去,對他而言更恐怖,可能死都沒人理。因為孝是以內(nèi)外有別為根基的,崇尚孝的民族只規(guī)定、只要求孝自己的長輩,而不孝別人。孝別人不是孝,是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好事,出門的老人有可能碰上,但不可指望,否則可能等到了死亡還等不到好事。
中國大陸實行一胎制后,孩子成為家里的小皇帝,成為六個長輩——不僅是M.Y所說的四個——的掌上明珠,六個人合抓一根稻草,要把孝字灌輸給這些獨苗苗。社會不能保障個體的生老病死,他們只有揪扯家中這根唯一的稻草。他們不承認(rèn)對子女有所要求,也許他們自己確實并未感知,可是在內(nèi)心的最隱秘處,在他們的下意識里——期望著未來的回報:孝。
所以,任見的觀點是:要解決孝與不孝這萬年痼疾,必須先行解決人的家庭屬性向社會屬性的真正轉(zhuǎn)變。
2015.5,原載紐約《The other side》
臺北張教授手持任見《曹操傳》臺灣版
1.多位北大博士推薦:任見先生的《大唐上陽》(15卷),與眾不同的認(rèn)識價值。
2.后山學(xué)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3.后山學(xué)派楊鄱陽:任見先生當(dāng)年有許多思想深邃、辭采優(yōu)美的散文在海外雜志和報紙發(fā)表,有待尋找和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