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前段時間,一則題為“生活不易,又一‘單王’倒下了”的短視頻在網絡熱傳。畫面中,一名外賣騎手倒地不起,字幕上赫然寫著“單王倒下”,瞬間引發網友關于“騎手猝死”的猜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騎手只是因地面濕滑摔倒后短暫暈厥,后經眾人救助及時送醫,并無大礙。這一“烏龍”事件背后,卻揭示出當前短視頻平臺中愈演愈烈的亂象——“情感策展”。
所謂“情感策展”,指的是以情緒煽動為中心的內容包裝與情節設計,通過夸張渲染、剪輯拼接甚至虛構擺拍,引導觀眾情緒、博取流量關注。這類視頻近年來頻繁出現,從“果農重病跪求收購”到“涼山貧困少女賣慘帶貨”,再到“騎手暴雨中跪地痛哭”,無一不是通過構建“苦情敘事”,喚起公眾的同情心和正義感,從而在平臺算法的推波助瀾下收割關注,變現盈利。
公眾情緒之所以被當作流量收割的“韭菜”,與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生態和傳播機制密不可分。一方面,在注意力稀缺、信息爆炸的語境中,平臺的算法機制天然偏好情緒張力強烈、能夠引發共鳴的視頻內容。憤怒、悲傷、感動等高強度情緒,成為短視頻突圍的“硬通貨”;而社會熱點、民生困境與個體苦難,則成為最易引爆傳播的“情緒燃點”。在這樣的推送邏輯下,視頻是否真實、是否完整還原事實,反而退居次位,甚至被刻意壓制。
另一方面,內容生產者也迅速迎合并內化了這種平臺偏好,逐漸走向情緒制造的工業化、標準化路徑。一些MCN機構甚至專門研發“情感營銷”劇本,提供話術模板與鏡頭指導,教創作者如何利用慢鏡頭、催淚字幕、煽情配樂等組合技,制造“命運坎坷卻堅強樂觀”的人物設定。一條看似自然流露的“街頭偶遇”視頻,實則有可能是經精密策劃、多次測試后的“爆款模型”,其背后,是對用戶情緒的精準拿捏和商業利用。
這一趨勢的蔓延,帶來的不僅是內容質量的下降,還在以多重方式侵蝕著我們的輿論生態和社會信任基礎。首先,它扭曲了公眾對現實的認知。大量以悲情包裝的“偽紀錄片”簡化復雜事件,遮蔽多維真相,強化片面情緒。其次,它綁架了公共情緒、污染了輿論環境。一旦公眾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即便事實澄清,也難以扭轉輿情走向。公眾在反復經歷“被感動—被欺騙—再憤怒”的情緒循環后,極易陷入廣泛的信息懷疑主義,對真正的社會議題失去參與熱情。再次,它侵蝕了社會信任,削弱了公共關懷。當“共情”被算法催化成可消費的觀感體驗,真實的苦難則更容易被質疑。人們開始以“看戲”的姿態面對他人遭遇,以“設局”的視角揣度社會事件,真正的公共關懷則難以匯聚和觸達。
破解短視頻虛假擺拍亂象,必須超越簡單的“封號刪帖”思維,構建涵蓋技術、制度與文化的多維治理體系。在技術層面,應對未經核實的視頻信息內容進行預警,并建立及時暢通的投訴舉報與辟謠機制;在制度層面,需強化平臺責任、建立MCN機構信用檔案,對多次違規者嚴肅懲處;在文化層面,則應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公眾對“情緒操控”的識別力,引導用戶回歸對真實的尊重。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治理的重點不應僅在于“堵”,更要善于“疏”。平臺應大力扶持優質內容創作者,優化算法邏輯,給予真實、深度、質樸內容更多的曝光權重;而視頻創作者也要擺脫“情感策展”的路徑依賴,尋找更具社會溫度與人文深度的敘事方式,在真實、尊重與思考中打造自身的內容力與影響力。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建立在虛構的悲情敘事之上;一個可信的公共空間,也不能任由流量算法定義。唯有將真實、尊嚴與信任重新樹立為數字時代的基石,我們才能迎來一個更加清朗、有序、值得信賴的網絡傳播環境。(作者是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