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7月1日至7日,全國十余省份將開啟“桑拿”模式。7月2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聯合中國氣象局發布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那么,具體哪些地方將面臨高溫健康風險?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樣的風險呢?
從首次發布的高溫健康風險預警來看,7月2日20時至3日20時,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北部、東北地區北部及內蒙古、新疆等地的高溫健康風險較高,建議大家使用空調等降溫設備,調節環境溫度,保持室內涼爽,及時補充水分,外出穿輕便寬松衣物,減少戶外劇烈活動。
江蘇、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等地的部分地區高溫健康風險高,建議公眾減少戶外活動,體溫較高時,可用冷水進行物理降溫,如果出現中暑先兆癥狀,及時使用解暑藥品。
高溫健康風險極高的區域主要出現在江蘇北部、山東中東部、河南東部、安徽北部、黑龍江東北部等地部分地區,建議當地公眾不要在高溫時段外出。如果出現頭暈、乏力、多汗、心悸、皮膚灼熱等不適癥狀,需及時使用解暑藥品,嚴重時立即就醫,警惕熱射病的發生。
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急性發作風險增加
持久的高溫高濕,會增加中暑和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發作風險。據中國天氣網大數據測算,當氣溫高于一定數值后,在相同的氣溫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在不考慮風速和太陽輻射因素的情況下,當一個地方的氣溫達到32℃,濕度在50%左右時,體感溫度就可達到高溫標準,當相對濕度達到100%時,體感溫度甚至能超過50℃。
警惕熱射病 出現這些癥狀需提前應對
專家介紹,中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連續過程,具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如未引起重視,發展到熱射病等重癥中暑時,病情就會急轉直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當出現大汗淋漓、四肢無力、口渴、頭暈、頭痛等先兆中暑的癥狀時,需趕快離開高溫環境,尋找陰涼通風處休息;少量多次補充含有鹽分的清涼飲料,迅速降溫。而一旦出現重癥中暑癥狀,發病后3小時為搶救的“黃金3小時”,需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就醫,等待的同時采取現場救治。
炎炎夏日莫貪涼 小心患上“空調病”
此外還需要注意,長時間處在封閉的空調環境中,也可能造成“空調病”,引發咳嗽、咽痛、關節痛、腹痛、腹瀉、頭疼等癥狀。此外,對于一些老年人來說,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可能會面臨受涼引發面神經炎和肌肉關節病變的風險,而對于孩子們來說,空調長時間未清洗可能導致的過敏反應,也不容忽視。
來源: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