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易中天老師有一篇文章《文科沒有用,是個偽命題》。
文章中講了這樣一個聽來的故事,可能是編的。
某課題組在北京隨機選取一萬條胡同,每條胡同隨機選取十萬片樹葉,每片樹葉都進行編號。同時,在香山也進行這種方式的取樣。
經過觀察,發現立秋以后,銀杏葉大概率變成金黃色,爬山虎大概率變成鮮紅色,黃櫨葉大概率變成紫紅色,烏柏葉大概率紅黃漸變,雞爪槭葉大概率由綠色變成紅色,由炙熱紅變成深紅色。
由此得出結論:北京在立秋以后進入秋季是必然事件,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然后,易老師自問自答。
問:這種研究,有意義嗎?
答:好像沒有。
問:跟文科還是理科,有關系嗎?
答:好像也沒有。
二
目前大學專業中的傳統文科專業大約包括幾個大類:漢語言類、歷史類、哲學類、法學類、外語類、經濟金融類、管理類、心理類,另外藝術類大約也算是文科吧。
在這些大類中,又有許多的具體專業。
除外語、心理學專業,其他那些文科專業,真的不適合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孩子。
理由很簡單,就是毫無邏輯思維。
那些專業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講邏輯,大概率是沒法學;如果不講邏輯,只能學會扯淡。
三
無論文科還是理科,如果以“有用”還是“無用”來評價。
所謂“有用”,一種是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另一種是優化自己的大腦,包括訓練思維和啟迪智慧;如果再加上藝術類,那就還有一種作用,陶冶心情,豐富內心,提升品位。
如果上面三種作用都沒有呢?
那就是純粹的扯淡了。
無論文科、理科,核心的精神在于批判,沒有批判性思維,所有的研究都會淪為語言游戲。
心理學理論表明,批判性思維是人類獨有的思維行為,其心理機制由好奇心、想象力與懷疑精神構成。
文科研究中,無論是對歷史事件的評價,還是對任何觀點的探討,都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來質疑現有的觀點與結論。
當一個社會只有統一思想,任何問題都追求“標準答案”時,除了扯淡,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四
有人說,文科的價值追求以“真、善、美”為核心。
什么是真、善、美?
所謂真,就是判斷真實的真偽;所謂善,就是斷定具有好的價值;所謂美,是一種審美的判斷。
邏輯思維要求我們,任何事物的判斷,首先是事實判斷。
任何一個事實,其判斷只有真與假,無關乎善惡、美丑。
真假、判斷,不依賴于任何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
如果對于事實真偽的判斷變得非常困難,那么價值判斷和審美判斷則毫無意義。
五
當有人告訴你“合理虛構讓真實歷史更動人”的時候,說明已經不存在真偽之辨,假的也會被說成真的,歷史被肆意篡改,歷史這個專業就沒有任何意義。
當有人說要世界上有“顛撲不破的真理”時,哲學就失去了批判精神,除了迎合與贊美權力,你無話可說,這樣的哲學專業,不學也罷。
當權力延伸到市場經濟方面,全面控制社會經濟,經濟學就會變成權力的附庸;與經濟運行有關的數據成為禁忌而變得不可捉摸,經濟學專業的價值也蕩然無存。
歷史被虛構、真理被固化、權力無比強大,這種情況下管理就會變成控制,法律或成為幫兇,有關的專業也就可有可無。
沒有真偽判斷和思想批判,語言也不再真實,唯一的功能只剩下迎合與贊美,文過飾非的語言文字游戲,成為語言的唯一屬性。
當謊言成為主流,虛假變成真實,藝術也不再是美的體現,而變成了政治的附屬品,美與丑完全顛倒、以丑為美的社會,地獄也會被美化成天堂。
六
即使學了這些專業,大概率還是在自己原本的階層與那些理工科畢業一起“卷”打螺絲、送外賣的機會。
大約是卷不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