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牙(尤其是種植體植入術,即 “一期手術”)后,醫生常強調 術后 1~2 周內謹慎乘機,這并非絕對禁忌,而是源于飛行環境對創口愈合的多重干擾。
一、氣壓波動:
飛機起降時,機艙氣壓劇烈變化(地面→巡航→降落的壓力差),對種牙創口的影響包括:
血管與組織受損:術后毛細血管脆弱,氣壓降低時血管擴張(滲血、腫脹加劇),升高時組織受擠壓(血管破裂、疼痛);
上頜竇區風險:若種牙涉及上頜竇提升術(植骨填充竇底),氣壓波動可能使骨粉移位(干擾骨結合),或因竇膜破損引發上頜竇炎(發熱、膿涕、面頰痛)。
二、血凝塊:
種牙術后 1~3 天,創口形成血凝塊(骨愈合的基礎)。飛行時:
氣壓差動搖血凝塊:壓力波動沖擊血凝塊,輕則滲血,重則脫落→骨面暴露→細菌感染→干槽癥(創口空虛、惡臭、放射性劇痛,需局麻清創 + 填塞碘仿紗條,愈合延長至 4~6 周);
長途飛行疊加傷害:機艙干燥(濕度≤20%)使血凝塊脫水變脆,唾液分泌減少又降低口腔自潔力,雙重增加感染風險。
三、風險分層:按種牙階段判斷
不同種牙階段對飛行的耐受度不同:
一期手術(植體植入,創傷最大):術后 2 周內,種植體剛 “扎根”,骨結合尚不穩定,嚴格避飛 2 周;
二期手術(安裝基臺,創傷較小):創口小,血凝塊 1~2 天可穩定,若恢復良好(無滲血、觸痛),1 周后可酌情乘機;
修復階段(佩戴牙冠,無創傷):種植體已完成骨結合(3~6 個月后),無需避飛。
特殊人群需警惕:糖尿病(血糖>8mmol/L)、吸煙者、骨質疏松患者,血管 / 骨修復能力弱,建議避飛延長至 3 周,并通過術前骨密度檢測、血糖監控輔助判斷。
種牙后避飛的本質,是為骨結合爭取穩定期。把握 “階段 + 體質 + 防護” 三要素,提前咨詢醫生,即使乘機也能守護創口愈合。別讓僥幸心理抵消治療努力 —— 專業評估永遠是第一準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