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發性震顫:不致命卻很“鬧心”的“抖”!
它是一種常見的 慢性震顫疾病,主要特點有三個:
- 抖在“動”時:拿東西、寫字、端杯子時抖得明顯,安靜放松或睡覺的時候反而減輕;
- 越緊張越抖:開會發言、當眾寫字時,手像被按了“加速鍵”,越想控制越抖得厲害;
- “家族性”特點:如果父母或祖輩有手抖,子女患病風險比普通人高(但不是絕對遺傳)。
和帕金森不同,它不會讓人動作變慢、身體僵硬,只是“控制不住抖”,但長期手抖會影響吃飯、工作甚至社交,讓人自信心受挫。
二、中醫說“抖”:身體“失衡”的信號燈
中醫把這種抖歸為“顫證”,核心原因就一句話: 體內有“風”,擾動了筋脈。這里的“風”不是自然界的風,而是身體失調產生的“內風”,常見兩種情況:
- 肝腎陰虛:身體“缺水”,筋脈“打顫”
就像干旱的土地會揚起沙塵,肝腎陰虛的人,身體 “津液” 不足(比如精血、陰液不夠),筋脈失去滋養,就像缺水的橡皮筋,彈性變差,稍微受點“刺激”(比如情緒波動、勞累)就會抖。這類人常伴有:口干舌燥、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手腳心發熱,舌頭紅紅的,舌苔很少。
- 風痰內動:痰濕“堵車”,風裹著痰一起晃
如果平時愛吃油膩、甜食,或者脾胃不好,身體容易產生痰濕。痰濕就像馬路上的堵車,堵住經絡,加上體內有“風”,就會像攪拌機一樣,讓手和頭抖起來。這類人常表現為:體型偏胖、舌苔厚膩、胸口發悶、大便黏膩,甚至惡心想吐。
三、中醫怎么調?三個詞讓你秒懂
- “找根源”:不盯著抖,而是調全身
中醫治療不會只開“止抖藥”,而是像“偵探”一樣:如果你是肝腎陰虛,就用熟地、山茱萸、枸杞等“滋陰補水”,給身體加滿“潤滑油”,讓抖了的筋脈穩下來;如果你是風痰內動,就用陳皮、半夏、茯苓“化痰祛濕”,把堵塞經絡的“黏糊糊”清干凈,再用僵蠶等“平息內風”。
- “個性化”:一人一方,隨時調整
同樣是手抖,藥方可能大不同!比如有人舌紅少苔(陰虛),有人舌苔白膩(痰濕),中醫會根據你的舌苔、脈象、癥狀開“專屬藥方”,而且隨著病情好轉,藥方還會像“調琴弦”一樣微調,確保始終“對癥”。
- “生活化”:吃藥+調習慣,雙管齊下
飲食:陰虛的人多吃黑芝麻、銀耳、山藥(滋陰潤燥),少吃辣椒、羊肉(容易上火);痰濕重的人少吃肥肉、甜點,多喝紅豆薏米粥(健脾祛濕)。
情緒:緊張會“煽風點火”!每天抽10分鐘做深呼吸,或散步、打八段錦。
作息:別熬夜!晚上 11 點前睡覺(熬夜傷肝血,會加重手抖),中藥溫著喝,別和咖啡、濃茶同服(影響藥效)。
抖是“提醒”,不是“災難”!
特發性震顫就像身體發來的“失衡提醒”,中醫的智慧在于“順其性而調之”:陰虛了就補水,痰濕多了就清理,情緒燥了就安撫。很多患者堅持調理3-6個月后,不僅手抖減輕,睡眠、精力都會變好——這不是“神奇”,而是身體回到平衡狀態后的自然改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