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服務之“優”,首在為企業“未雨綢繆”,重在為企業“定分止爭”,更在為企業“涵養生態”。近日,西夏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共享法庭“一攬子”調解三起建設工程合同糾紛,以優質高效司法服務為企業發展解憂解困。
三起糾紛引爭議
2021年至2023年期間,原告寧夏某機電安裝公司、寧夏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寧夏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分別與被告寧夏某半導體科技公司、寧夏某新材料有限公司簽訂施工合同,雙方約定由原告負責被告公司車間地面修復、配電箱維修、排風管道及照明設備維修等項目工程,被告在項目工程完工后限期向原告支付價款。工程施工完畢后,原告均及時向被告交付了案涉項目工程,也足額向被告開具了發票。然而原告多次聯系被告進行賬目核對,被告一直未予以回應,也未能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付款義務。遲遲未付的150余萬元工程款,給三名原告造成了極大的經濟壓力。無奈之下,三名原告分別將兩被告訴至法院。收到訴訟材料后,承辦法官通過仔細翻閱三家公司提交的《施工合同》《對賬函》等證據資料,發現這三起糾紛法律關系比較明確,事實基本一致,且兩被告公司之間存在關聯關系,可以一并予以調處,但是解紛的關鍵在于組織雙方溝通對話并核對賬目。
“綠色通道”促調解
于是,承辦法官開啟涉企案件“綠色通道”,第一時間全面告知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指導當事人填寫訴訟財產保全申請書并及時移送保全。隨后通過檢索關聯案件查找到兩家被告公司的聯系電話,并通知其盡快到法庭閱卷領取訴訟材料。另外,法官還注意到兩被告公司之間存在著關聯關系,近年來新增了不少訴訟案件。根據工作經驗,法官意識到被告公司同樣也面臨著一定的經營壓力。如果三起案件徑直開庭判決,被告極有可能無法直接履行,雙方矛盾或將進一步加深。因此法官督促雙方盡快整理案涉工程資料并到庭協商。
6月26日上午,原、被告雙方的負責人及代理人按時到達法庭。在承辦法官的主持下,雙方“面對面”逐筆核對工程量清單和賬目資料,法官“背對背”逐一釋法說理,化解糾紛。最終,三名原告均同意在訴訟標的上作出讓步并申請解除對被告的保全措施,被告公司愿意分期支付一百五十萬元的欠付款項。雙方握手言和簽下調解協議,并明確在逾期付款的情況下原告可以申請執行。
一場歷時四個小時的調解,既給雙方算明白了舊賬,也消除了彼此的糾紛。西夏區法院將秉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持續關注轄區企業多樣化、多層次的法治服務需求,以更優的司法服務助力轄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西夏區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