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勐臘縣的易武普洱茶文化博物館,有一塊聞名遐邇的涉茶案件“斷案碑”,它是這里的鎮館之寶。
這塊記載著180多年前的“民告官”行政案件的“斷案碑”,銘刻著茶鄉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如今,在這片充溢著茶香的土地上,西雙版納州兩級法院正書寫著司法為民、護航產業健康發展的新時代答卷。
法官上街普法
實現司法保護與茶葉
產業生態需求的“地理銜接”
日前,景洪當地的茶商周某在為回籠不了茶葉款頭疼。江西南昌的饒某在微信上向周某購買了2300元茶葉,收貨后卻遲遲未付款。周某多次通過微信和電話聯系索要未果,一氣之下他把饒某告上了景洪市人民法院。
收案后,法院發現該案事實清楚、標的額較小,又是“話趕話”才有了矛盾,就委派當地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因饒某遠在外地,調解員征詢雙方同意后,就在景洪市人民法院“云上調解室”里展開三方在線視頻調解。
視頻里一見面,調解員立刻做勸解工作。饒某真誠致歉后,周某不再糾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案件得以“零成本”化解。
金碑銀碑,不如群眾的口碑。西雙版納州兩級法院司法護航產業健康發展的努力,在這個案件里,有了質樸的表達。
為了讓易武茶這塊“金字招牌”更好地帶動茶企發展、茶農增收,西雙版納州兩級法院厚植法治沃土以法護茶。
針對涉茶民事糾紛,法院快立快審快調快結小標的案件,最大限度降低訴訟對茶農、茶企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充分運用智慧法院賦能審判,“云上”開庭、電子送達解決異地維權訴難。在比鄰茶葉種植、加工、交易地帶以及古茶樹群落設立生態環境巡回審判點或法律服務點,實現司法保護與茶葉產業生態需求的“地理銜接”。
加強茶產業地理
標志性產品知識產權保護
在西雙版納,現存古茶園面積超10萬畝,保存了完整的古茶樹群落和茶馬古道遺跡。
2023年3月1日,《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同年,勐??h人民法院在賀開古茶樹群落設立法律服務點,并圍繞古茶樹保護核心區域前移司法服務,一方面強力推進生態損害賠償、生態環境修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嚴懲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另一方面致力保護古茶樹的生態、經濟、文化和科研價值,加強茶產業地理標志性產品知識產權保護。
通過積極探索古茶樹司法保護機制和司法服務舉措,西雙版納州兩級法院推動生態“高顏值”與高質量發展齊頭并進,打造“生態司法+古茶樹保護”綠色名片。
2023年以來,西雙版納兩級法院一審涉茶民事案件438件,涉案標的1.2億元。
為產業發展構建
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
近年來,勐臘縣人民法院與各級保護區、檢察機關、森林公安等構建起定期生態保護溝通協調機制,通過聯席會議、案件通報等方式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同配合,形成強大系統保護合力,整合司法資源,實現刑事懲治、生態修復、源頭預防等多方位司法保護體系。
勐臘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陶琪仙介紹,近5年來,勐臘縣轄區內破壞環境資源類犯罪案件呈顯著下降趨勢,從2020年的34件下降至2024年的13件,降幅達61.76%。
近年來,西雙版納州兩級法院立足邊疆民族地方實際和茶產業特點,依托行業部門聯動,借力信息科技,針對涉茶類經營合同、勞務農資、知識產權等加大類案辦理和指導力度,助力涉茶類經營主體快速解紛,為產業發展構建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
同時,法院著力推進行政、司法、村(社區)、協會等多方各司其職、合力共管,實現“監測預判—預警提醒—行政指導—源頭化解—司法維權—普法宣傳”的閉環模式覆蓋全產業鏈。
記者 吳怡 通訊員 楊帆 劉曉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