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季,到北京,京味菜里一定少不了一道名實相距甚遠的小菜——炸灌腸。
它沒有鹵煮的濃郁厚重,不如羊蝎子的豪邁熱烈,也不像炒肝那般帶著股子勾人的鮮香,卻價格低廉、風味獨特,主要是這道沒有一點兒葷腥的小菜,有著那個油膩膩的名兒,你說好玩兒不好玩兒。
走進北京的京味餐館,包括那些個掛著“老北京炸醬面”的所在,菜單上大多能尋到炸灌腸的身影。多數人覺得這是老北京風味,再說價格出奇的便宜——僅需十元上下,便能捧回一小盤金黃脆嫩。
這實惠的價格,似乎有點兒名實不副,聽起來是最典型的葷菜,又是炸又是腸的,端上來確實一盤帶著油炸后的金黃的土豆片兒一般的東西,蘸著蒜泥汁兒吃,仔細咂摸,似乎也沒有什么特殊之處。
如今的炸灌腸,除了油炸這道工序可能有廚師用到大油,其他都與葷腥不沾邊,甚至油炸也用植物油,成為一道地道的素菜。
炸灌腸的制作有著相對固定的流程。主要原料是淀粉。先將淀粉和成面團,一般是長條形,不能過細,雞蛋大頭兒尺寸即可。上鍋大火蒸40分鐘以上,取出晾涼。
準備蒜汁兒。要用蒜臼子將蒜搗成泥狀,白白的,看起來像是凝固的槐花蜜。加鹽。現在的餐館里會用壓蒜器,蒜泥里也會摻水。
晾涼后的淀粉團,也叫灌腸坯,切成楔子片兒,就是從側面看一頭兒薄、一頭兒稍厚。鍋中倒入食用油,燒至六成熱,將灌腸塊放入鍋中炸制,期間不斷翻動,使其受熱均勻,直至表面金黃酥脆,散發著淀粉炸制后的香氣,即可撈出裝盤。
吃炸灌腸,最講究的便是一個 "脆" 字。咬下一口,酥脆的外皮在口中發出 "咔哧咔哧" 的聲響,那是高溫油炸賦予淀粉的獨特口感。外皮雖脆,內里卻帶著淀粉的綿軟,外酥里嫩的層次在咀嚼間展現得淋漓盡致。
味道上,蒜味是炸灌腸的靈魂伴侶。調好的蒜泥水均勻地淋在炸好的灌腸上,蒜香迅速滲透進每一個縫隙,吃起來除了那濃郁的蒜味,似乎再難嘗出其他復雜的味道。
但正是這簡單的味道組合,卻讓人印象深刻,蒜香的辛辣刺激著味蕾,與炸灌腸的酥脆口感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味覺記憶。
炸灌腸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明朝,明朝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這也是目前炸灌腸來歷最普遍的說法。另一說炸灌腸來源于滿族餐飲,是滿族“炸鹿尾”這道菜的演變。不管哪種來歷,說炸灌腸是地道的老北京小菜是沒有問題的。
老北京人講究,炸灌腸這道看起來簡單的菜品,也能做出不同的流派,甚至還有點兒“鄙視鏈”。比如淀粉選什么樣的,紅薯、玉米還是土豆?再比如用不用豬腸衣?講究的一定要把淀粉灌進腸衣中,用煮而不是蒸……
由此也有了炸灌腸的老字號。最有名氣的是東四北邊隆福寺的豐年灌腸,后來隨著隆福寺街的改造散布開來,鋪子也找不到了。不過在北京人的念想里,最有名氣不等于最正宗。在老北京人看來,合義齋灌腸鋪是正宗。昔日,北京人講究的是前門外都一處的燒麥、鮮魚口會仙居的炒肝兒、穆家寨的炒疙瘩、后門橋頭的炸灌腸,過去合義齋就在后門橋北側路西。
當竹簽挑起熱騰的灌腸片,蘸飽蒜汁,送入口中——這一刻,耳朵比舌頭先嘗到了滋味。齒間“咔哧”脆響,如裂冰碎玉,是炸灌腸的靈魂注腳。緊隨其后的,是蒜汁那不容置疑的辛辣洶涌席卷口腔,其他味道幾乎全被淹沒,只留下霸道又純粹的蒜香余韻,在唇齒間久久盤桓。
聲明:文中使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包括封面圖片均來自百度圖片搜索結果。如涉及使用不當請聯系編者刪除。
提示:
* 本文為“食材界”原創,歡迎業內外媒體轉載。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了解相關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